
近日,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的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目前全国首个细石器专题博物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细石器文化研究、文物保存、社会教育、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实物资料。
早在7000年前,中子铺细石器时代的点点星火便已点燃了巴蜀文明的灿烂星空。当考古人的小铲触动到中子铺细石器遗址,一个个古老的梦被突然惊醒,细石器文化画卷悄然打开……
发现——
细石器文化的一朵浪花
说到中子铺细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的宝藏,不得不提到它的发现者——当时在广元市皇泽寺博物馆工作的唐志工。
1990年3月3日,时年24岁的唐志工,从城区坐班车到中子铺开展考察工作。到达时已是晚上6时,天色渐晚,唐志工发现,潜溪河南岸的营盘梁有一座三角形的小山坡,非常独特。“土壤是灰白色的,地下还有一些棱角分明的黑色碎石,旁边的小土堆里还有一些磨制石器。”曾经历过船棺墓葬发掘的唐志工感觉脚下土壤里可能埋藏有石器。
唐志工回忆,当天晚上,他捡了一些碎石标本,用放大镜手电筒反复查看,再对比随身携带的考古资料,初步判断手中的小碎石可能是细石器标本,被当地村民称作“三脚蟾”的小山坡可能是文物遗址。第二天,唐志工又赶班车返回广元,并马上发电报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王仁湘报告。
1990年3月27日,王仁湘从北京前往中子镇进行了4天的详细复查,他和唐志工一起又采集了很多细石器。王仁湘将标本带回北京,很快整理绘图。同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考古发掘。
1990年10月,王仁湘在发掘现场发现,紫红色砂岩基座的小山坡上,土层覆盖并不厚实,细石器遗物埋藏在浅表的耕土层,地下没有遗物和文化层。11月10日,王仁湘等专家到中子铺继续发掘,整个考古有了新的转机。在一个探方的耕土层下,发现了堆积较浅的灶坑,旁边还有火种坑,又陆续发现了灰坑,开口都在下层的地表层。灶坑、火种坑、灰坑保存较为完整,这些原生态的遗迹,是与细石器同时的遗迹。
当年冬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在中子铺开始了正式的考古发掘。1990年和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两次在中子铺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0.5米,共发掘出土石核、刮削器等文物共1万余件。
“中子铺细石器类型丰富,制作技术较为成熟,细石器不论石核、石叶和石器,形态较为固定,都有比较明确的用途,是独具特点的细石器文化遗存。”全程参与遗址发掘和文物资料整理,指导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建设布展的王仁湘说,“中子铺是细石器文化全球潮中的一朵浪花,虽小却非常耀眼。”
发掘——
四川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子铺细石器遗址包括了早、晚两期文化遗存,其中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是遗址的主要内涵,专家将其命名为“中子铺文化”。
经碳-14测定,遗址早晚两期年代分别为距今7000—6000年。因此,考古专家一致认为,中子铺遗址是四川盆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四川域内发现的文化特征突出、遗物最为丰富的一处细石器遗址,填补了我国南方无细石器文化的空白,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步。
2013年中子铺细石器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子铺细石器遗址早期遗存出土的大量细石器,使用间接压制、剥片技术,主要有石核、细石核等,石料以黑色燧石为主,也有少量石英石,其中细石核有楔形、柱形等。另外,少量夹砂红褐陶片,部分粗砂颗粒直径可达3毫米,陶片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器表多饰绳纹,也有少量附加泥条堆纹,部分罐类口沿唇部压印绳纹、齿状和绞索状花边纹饰,可辨器物有罐、碗、圈足器和小三足器等。晚期遗存以磨制石器和夹砂灰褐陶片为主,有石斧、石锛、穿孔石刀、陶罐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子铺细石器遗址还发现了原生地层堆积,确认这里为一处细石器制作场。
细石器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历经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智慧技术,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相关专家认为,新石器时代的骨梗石刃刀、商代的铁刃铜钺、春秋时期的铜柄铁剑等古代工具,完美地验证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这一俗语。
保护——
全国首个细石器专题博物馆
走进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触摸一块块浮雕,参观一件件细石器展品,使人仿佛穿越“石”光,可以遥想当时中子铺先民采集渔猎、制作细石器的史前生活情景。博物馆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展陈从考古发掘、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实物展示等多个角度,讲述了中子铺细石器遗址的发掘过程,介绍了细石器的发展及守护传承,展出了细石核、细石叶、刮削器等千余件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博物馆分为“惊鸿一现”“先民足迹”“地球家园”“传承保护”等4个部分,分别展现中子铺细石器的发现、细石器的主人、细石器的全球化及细石器遗址及其传承与守护。
“中子铺细石器考古博物馆是一座保护、展示、研究中子铺细石器遗址及细石器的专题类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惟一的细石器专题博物馆。整座场馆的展陈通过声光电手段,将实物展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文物展示与场景再现相结合、传统展陈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呈现了细石器的制作过程和细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及历史文化,是一处集研究、研学、参观、科普于一体的好去处,也将成为大蜀道文化旅游和曾家山康养度假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重要文化地标。”朝天区文管所所长王兴蓉介绍。
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博物馆作为一种载体和展示平台,通过陈列、展览和教育等形式,将过去的岁月和当代人相连,让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感悟真实历史的重要性。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王兴蓉表示,朝天区文管所将秉承“整体保护,永续传承,惠及民生”的原则,全面保护中子铺细石器遗址及其所处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充分阐释其核心价值特征,同时开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中子铺细石器遗址的文化影响力,实现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双赢。(本报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