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阳新县,春秋属楚,公元前201年建县,建制悠久,地域文化积淀深厚,阳新布贴便是在这种积淀中孕育出的一项地方民间艺术。
布贴,原名宫廷补绣,民间俗称布堆画、布贴花或布摞花,以碎布头为主要创作材料,通过剪、裁、粘贴等手法,拼贴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以及壮阔山水。
作为我国民间古老手工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布贴的源起可追溯至唐代。阳新布贴,从其呈现的图案来看,当源于清代,距今已有200多年,多为吉祥图案。其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浪漫无羁的组合构成和黑漆点金似的色彩处理,凸显了鲜明的楚地文化特征与阳新地域传统风格。
源起与发展
冬日暖阳里,在阳新县文化馆阳新布贴工作室内,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新布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阳新布贴协会会长胡芳。工作室简洁而充满艺术气息,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布贴作品。胡芳身着传统阳新布贴服饰,长发垂落脑后,坐在案桌前,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布贴创作。
胡芳是阳新本地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喜欢上了阳新布贴,1993年进入阳新县文化馆从事阳新布贴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一说起阳新布贴,胡芳便滔滔不绝。她说,阳新布贴可考据的历史至少有200多年,阳新布贴俗称“粘花”,是楚文化在阳新地域发展的奇特结晶。民间布贴原本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助刺绣而制作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经过历代手工艺人们的传承和发展,阳新布贴形成了色彩浓烈、黑漆点金、造型稚拙、构图满中见空的特点,常不拘于时空的限制,天上人间、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处,极度自由。造型夸张多变的特点一直得到了保留,并最终成为当地人们崇尚自由、审美不拘一格的最好呈现,充分体现出楚地文化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特征。因此阳新布贴也被誉为“楚风遗韵、雉域奇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阳新布贴也逐渐发展为现在更注重装饰效果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品类也越来越多,如小孩满月用的布贴馋兜、马甲、童枕,庙堂典礼用的吊幡等。随着使用场景的增加,布贴图案也渐渐纳入一些从其他地区传入的吉祥图案,比如观音坐莲、七仙舞蹈,以及长命锁和福禄寿喜等文字与字符。
历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阳新布贴工艺也越来越繁复。现代的阳新布贴除了仍以大色块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又兼容刺绣工艺,用丰富的刺绣纹样来弥补大块贴布的不足,以及针线做工的“遇折回转”特点和绕边的细密性,又体现出做工的精致,图案也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审美。
在阳新县文化馆布贴展厅,胡芳感慨地说,阳新布贴制作程序细致而繁琐,全靠手工制作,一件精美的作品有时需要耗时一个月或几个月的缝绣。这里每件作品无不凝结了历代手工艺人的心血和绝艺。
传承与创新
对阳新人来说,那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就是家乡的颜色,阳新布贴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于是,继承与发展这门艺术也就成了阳新人的责任。
2011年,胡芳在阳新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成立了阳新布贴传习所,专门传授布贴制作技艺。同时,她还把布贴引入中小学课堂、职业技校等县内各类培训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布贴非遗文化的人才。截至目前,阳新全县有对口的布贴传承基地、传承点30余个,其中定点传承基地有阳新实验小学、阳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阳新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罗晓华介绍,阳新县文化馆已建起阳新布贴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目前,阳新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人、市级4人、县级21人。
在黄石市第一技工学校的阳新布贴传承点,记者见到几位身着传统服装的学徒,正在工作台上进行创作。随着一针一线的起伏和时间流逝,原本杂乱无章的布料,在胡芳及其学徒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布贴作品。
为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阳新县政府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发展阳新布贴产业,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走进大众市场,通过将传统阳新布贴元素融入商品设计中,与更多企业“联姻”发展,通过“传习所+公司+农户”形成培训、销售、制作产业链,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增收等问题,促进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2011年以来,阳新县依托“阳新布贴”连续四届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阳新布贴工坊在湖北省非遗文创设计比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被评为“全国美丽工坊”;阳新布贴《香佩系列》入选文旅部“中国礼物”名单;阳新县被命名为“湖北省布贴文化之乡”。
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播
阳新县文化馆副馆长蔡思雄说:“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师徒传承、文字记录以及资料保护等低效率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在工艺上遵循传统,在宣传和保护上依托现代科技,实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为此,阳新县文化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通过打造线下布贴展示厅,实地实物展示阳新布贴。同时,结合线上运营的“阳新县文化馆”公众号,及时推送发布阳新布贴最新动态和最新设计。这种模式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到阳新布贴,还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为了进一步推动阳新布贴的数字化传播,阳新县文化馆还建设了阳新布贴数据库,打造了“阳新布贴”多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数字化系统管理手段、互联网平台传播优势,综合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借助各类线下互动展示设备,将阳新县现存有关“阳新布贴”的相关历史资料、制作技艺、文创产品等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借助互联网手段对“阳新布贴”实现科学化的保护管理和创新性展示传承。
蔡思雄说,这一数字化过程不仅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种时代创新,也是确保原始资料和档案得到永久保存的有效手段。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在保护传统工艺、发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更要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指导方针,让“非遗+”有更多可能,探寻“阳新布贴+”更多模式,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挖掘其现实意义,推动阳新传统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接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报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冯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