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文化·遇鉴 > 相关新闻 >正文
文化遇鉴 || 木偶昆曲独树 七都艺韵悠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12-26 07:37:25 作者:张伟伟 编辑:刘炎炎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有一种特别的昆曲表演形式,它就是木偶昆曲。木偶昆曲又称七都镇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它以人偶同台的精妙形式,将昆曲的婉转悠扬与木偶杂技的灵动奇巧完美融合,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闪耀着历史与艺术交织的光芒,成为了七都镇一张极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七都洪福木偶昆曲保护传承中心演员正在表演剧目《白蛇传·盗仙草》通讯员 吴七轩摄

在传承中看到希望

七都镇木偶昆曲源于吴越村姚家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公记保和堂”戏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的前身。戏班当年盛极一时,据《南林丛刊正集》记载:“清道光年间,手技杂戏演剧无虚日。”演木偶,唱昆曲,“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腔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口中吟唱昆曲,喜怒哀乐等情感在唱腔里流转百样声韵。

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曾在江、浙、沪一带演出,在那个戏曲繁荣的时代,木偶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的变迁等多种原因,曾经盛极一时的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便开始萧条。1962年后,剧团逐步解体,演出停止。2003年秋,苏州恢复虎丘曲会,老艺人姚五宝登台演出木偶昆曲,这一演出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木偶昆曲复兴的希望。

为了传承木偶昆曲这一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七都镇政府从2003年开始实施抢救保护。2004年,七都镇把抢救保护木偶昆曲工作列入政府的十件实事工程之一。同年4月,苏州昆曲学校与七都镇政府合作,招收施晓明、施锦芳、孙菁等七都籍学员学习木偶昆曲;同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期间,苏州昆曲博物馆举行了木偶昆曲老艺人姚五宝的收徒仪式,确立了施晓明等人为木偶昆曲新的传人。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施晓明等人在专业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刻苦学习昆曲表演与木偶操控技艺。他们从昆曲的基础唱腔、身段开始学起,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力求精准到位。在木偶操控方面,他们从熟悉木偶的构造与线位,到逐渐掌握如何用手中的线赋予木偶鲜活的生命力,经历了无数次的练习与磨砺。

2009年,施晓明等4人顺利完成为期五年的木偶昆曲专业学习,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复建开启演出新阶段。2016年1月,木偶戏(七都提线木偶)入选第四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21年,孙菁、施锦芳、施晓明三位同时被评定为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孙菁、施锦芳、施晓明三人入选姑苏宣传文化新秀培育计划。

木偶昆曲成文化名片

12月11日,施晓明、施锦芳等几位演员在苏州湾大剧院戏剧厅排练,为12月14日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吴江七都木偶昆曲全国巡演首演”做准备工作。排练表演时,只见提线木偶演员手提十多根线操纵手中约六十厘米高、七八斤重的木偶,以木偶的动作神态来叙述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同时配唱昆曲,将昆曲演唱和木偶杂技融而为一。

施晓明作为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擅长提线木偶的操作,昆曲表演主攻小生,擅长歌唱表演等。其代表作《牡丹亭·游园惊梦》参加吴江第三届戏曲艺术节“联通杯”折子戏擂台赛荣获二等奖。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七都镇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木偶昆曲的传承和保护,丰富保护的内涵和形式,形成强有力的文化阵地。传承人多年来努力推动木偶昆曲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实现“活态传承”。木偶昆曲不定期开展非遗展演送戏至吴江区各中小学,在中小学中开设非遗文化进课堂;参加长三角一体化、吴江区域文化联动互动场和七都专场的演出,赴韩国、菲律宾、法国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演出,赢得了众多参观游览者的赞誉。

施晓明介绍,2022年2月,七都幼儿园成立了木偶昆曲小社团,创设了木偶昆曲馆。在馆内,开设视听区、手工区、表演区等不同区域,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区域感受非遗文化,如观看木偶昆曲剧的表演,制作戏服、发饰、提线木偶等;在馆外,创设了一条“非遗”长廊,长廊上有戏台、提线木偶、皮影等可供幼儿模仿、制作和表演;在户外,搭建了阳光舞台,幼儿穿上戏服,轻甩水袖,俨然一位位非遗小传承人。2017年7月,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举办了成人暑期培训班,主要针对本地有文艺特长者,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为木偶昆曲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使非遗获得新活力和新发展。

科技赋能非遗焕新生

非遗要活态化传承,必须依托于非遗传承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引进专业文化人才,制定“传帮带”“师徒结对”的人才培养计划,七都洪福木偶昆剧团不断壮大文化人才队伍,现有专职演员5人。目前,剧团以七都洪福木偶昆曲保护传承中心注册民办非企,将在注重专业人员培养的同时,发展培育一批业余爱好者。

七都镇还积极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2023年1月初,联合科大讯飞(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苏州双界合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开展非遗木偶昆曲IP打造与剧集孵化项目。推进原创IP《神川系列之洗剑录》番剧的创作及制作,相关衍生产品系统研发及执行,以及内容播放平台的商业化对接等。通过这一项目,木偶昆曲借助现代科技与网络平台的力量,以全新的形象与形式走向更广大的受众群体,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与发展。

接下来,七都镇将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与统筹推进工作,结合时代需求与文化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木偶昆曲传承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加强剧团演员培养,剧目储备依托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积极开展木偶昆曲固定场所常态化演出。

七都木偶昆曲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历经风雨,但凭借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努力,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以延续至今、发展新生。相信未来,随着七都镇一系列传承发展举措的深入实施,木偶昆曲这颗非遗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也为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报记者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