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正文
县域高质量发展巡礼 || 同心共谋“最优解”
——成都市新津区多举措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1-06 07:57:31 作者:戚 原 编辑:李莹莹

2024年12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第12期蓉易见·政商恳谈会召开。会议以“政商同心优环境、立园满园促发展”为主题,聚焦企业“最需要”和痛点、难点、堵点,共谋营商“最优解”。

2024年以来,新津区全力以赴推动“立园满园”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按照“一月一主题”召开“蓉易见·政商恳谈会”,本着“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原则,面对面听取企业家建议意见、问题诉求。2024年已经举办12期,累计收集各类问题诉求260多个,通过多方努力基本办结。

创新服务促高质量发展

“作为新津的一家本土企业,我们参加了多期恳谈会,总体感觉很务实,很有成效。特别是2024年‘立园满园’行动,区领导多次到公司走访调研,帮我们解决了基地、土地等问题,还给我们提供了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撑,我们在恳谈会上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快速响应。”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玉龙表示,“新筑股份会加快‘智改数转’和绿色转型步伐,未来会更好。也希望地方政府敞开大门,随时和企业进行交流,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和土壤,是让经营主体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新筑股份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营商“软环境”的“硬支撑”。

走进四川成都新津经济开发区,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处处展现着蓬勃的发展活力……这背后,是新津区创新服务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2024年10月24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新津作为全市规划的22个省级开发区之一,要扛起全市“工业重镇”责任,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主承载地。同时,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鲜明导向,提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计划,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为此,新津优化整合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与天府牧山数字新城,规划建设四川成都新津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挥新型工业化承载地作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津经开区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按照“一区多片、一体运营”布局绿色食品、新型材料、智能装备以及科技服务四大片区,目前已聚集工业企业49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98家。

尊商重商激发企业活力

“尊商重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围绕企业服务有温度、有速度、有效度,打造优良服务环境。”新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津务实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持续深化“政商恳谈、津商茶叙、周三企服日”三级服务体系;围绕“无事不扰”,建立涉企事项报备机制、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持续推动“政策找企业”,兑现“免申即享”“易申快享”惠企资金约1.6亿元,惠及企业400余家;实现立项准入、报规报建等行政审批及人才用工、金融服务、法律援助等增值服务累计80余件事项一站式办理;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创建“津心为企”活动品牌,开展供需对接等系列专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撮合资源、寻找机会,激发企业活力,持续扩大“新津造”影响力。

2024年以来,新津区“四上”企业研发投入达6.8亿元、增长16.1%。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制造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满载运行;济通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入围制造业单项冠军;成都市新津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线改造等方式实现稳产增产,产能提升40%以上并获评省级“绿色工厂”。

优质营商环境激活了新津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更释放出强烈积极的信号,就是提振企业信心和预期,千方百计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下一步,新津经开区将大力推进“园区优化强承载、产业集群提能级、科技创新促转化、扩权赋能增活力、尊商重商优环境”五大攻坚任务,持续壮大工业经济,加快建设智造高地,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五年内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千亿级”经开区,努力创建四川省新质生产力试验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开发区。

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

“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新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的发展壮大,除了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效的要素保障、强力的政策支持。新津区将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务实开展“进解优促”工作,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做优“津心为企”服务品牌,全力当好企业发展的“服务员”。

新津区将聚力“畅渠道、解难题”,持续开展“政商恳谈、津商茶叙、周三服务”政企面对面活动,确保企业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回音、都有着落。聚力“建机制、优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进一道门、办所有事”。做实建强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应放尽放、应下尽下”。优化完善园区“津津通”线上服务平台功能,打造全区企业线上服务总入口,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聚力“拓链条、重协作”,围绕主导产业系统形成“强链、补链、延链”目标企业招引目录,开展链式招商、驻点招商、上门招商,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园区企业数量能级,共同营造“协作更加紧密、配套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聚力“搭平台、促转化”,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家高校院所”思路,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建设小试中试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建或者自建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合力推动企业创新需求与高校院所技术供给精准对接、高效转化。

同时,按照“一产业一政策”思路,完善“政策找企业”政策体系,健全政策制定、发布、审核、兑付和效用评估机制,提升政策服务精准度、“免申即享”覆盖面、“易申快享”直达率。探索“学校+企业”双元培养,大力推进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为企业订单化、定制式培养技术工人。按照“一产业一基金”思路,优化整合现有产业基金,支持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搭建金融对接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面推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戚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