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更是“民之命脉”。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将“确保粮食安全与提升产能”置于战略核心,在连续9年稳产1.3万亿斤、2024年突破1.4万亿斤的历史性台阶后,中国农业正面临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型。这一政策转向,既是对全球粮食供应链动荡的未雨绸缪,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农业路径的精准锚定。
单产革命 从“边际增长”到“系统性突破”
文件提出“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标志着中国粮食产能提升路径的范式转变。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粮食亩产增长5.1公斤,单产提升对总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这揭示了传统“面积扩张”模式已逼近极限,科技驱动的“单产革命”成为破局关键。
“单产革命”的关键,在于将实验室的“高产样本”转化为大田的“普遍产品”。当前,我国玉米、大豆单产较美国仍有300公斤差距,但正是这种差距,孕育着千亿斤产能提升的战略空间。
耕地红线 从“数量管控”到“质量革命”
耕地保护政策正经历从“守数量”到“提质量”的升级。文件强调“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分类整改非粮化”,直指耕地保护的两大痛点——空间治理和生态修复。
通过“占补平衡”与“以补定占”机制,遏制“非粮化”冲动。盐碱地治理被提升至战略高度。但耕地保护仍需警惕“数字游戏”。部分地区“占优补劣”现象依然存在,必须建立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将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纳入考核,让“良田”定义从“可耕种”升级为“可持续高产”。
科技赋能 从“要素驱动”到“系统重构”
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其内核是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农业生态的重构。当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粮食溯源、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灌溉系统时,农业生产正从“经验主义”迈向“数据主义”,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
全链条保障 从“生产端”到“系统韧性”
粮食安全绝非单一环节的胜利,而是储备调控、贸易安全、政策激励等全链条的系统工程。
中央储备粮动态调节机制在2024年国际粮价波动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高抛低吸”平抑市场波动,维护了国内粮价稳定。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将大豆进口来源从巴西、美国扩展至俄罗斯、乌克兰,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同时,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对低价倾销的进口玉米发起反倾销调查,保护国内种植户利益。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2024年东北地区种植户每亩补贴提高至150元,直接带动大豆播种面积增加1200万亩。
粮食安全从来不是简单的产量数字,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在这场“单产革命”中,中国正以科技为犁、制度为铧,在有限的耕地上耕耘无限的未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承诺,更是正在书写的现实。(作者: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