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域观察 > 县域观察 >正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⑤ ‖ 筑牢防返贫致贫的“数字长城”与“制度堤坝”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之道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3-06 09:13:00 作者:姜帆 编辑:丛伯地 责任编辑:谢元辉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的第五年,中国农村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的关口,既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又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防止返贫列为第三大重点,通过数字化监测、产业造血、制度创新三管齐下,构建起防返贫的立体防线。这一政策设计,既是对过渡期收官之年的战略回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平与效率平衡的深刻探索。

 

数字赋能  人海战术精准画像

文件提出加快建设覆盖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大数据信息系统,标志着防返贫工作正式迈入数字治理新阶段。通过整合民政、教育、人社等12个部门数据平台,结合农户自主申报与基层干部走访,系统可实时捕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波动、医疗支出、教育负担等风险点,实现风险早发现、帮扶早介入

数字技术的应用也需警惕算法霸权。部分地区的监测系统过度依赖电子档案,忽视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导致风险识别滞后。对此,文件强调基层干部日常走访的不可替代性,形成数据+脚板的互补机制,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就业攻坚  在家门口筑起防贫堡垒

防返贫致贫关键在稳就业,尤其是家门口的就业,这一判断在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截至2024年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政策通过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提升计划,将乡村产业与就业岗位深度绑定。

就业的稳定性更需制度护航。文件首次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要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必须与农户建立订单收购+利润返还”“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模式。

 

产业提质  输血式帮扶造血式振兴

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帮扶产业,正面临升级还是淘汰的历史抉择。文件提出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类处置原则,直指部分产业重建设轻运营”“同质化严重等沉疴。

产业振兴更需突破资源诅咒832个脱贫县中,近四分之三依赖单一特色农产品,抗风险能力薄弱。对此,文件强调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土特产大产业跃升。

 

制度创新  构建过渡期后的长效机制

2025年作为过渡期收官之年,防返贫政策正从阶段性攻坚转向常态化治理。文件两项制度创新尤为关键,一个是资产长效管理机制,另一个是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全面清查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1.7万亿元帮扶资产,建立统一登记台账,明确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运营的路径。将帮扶对象细化为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无劳动能力兜底保障群体”“欠发达地区整体支持三类,实施开发式帮扶、社会救助、区域协作差异化策略。

 

防返贫致贫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在这条路上,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共同富裕的宏图添砖加瓦。(作者: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