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域观察 > 县域观察 >正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⑥ ‖ 在县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富答卷”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城乡融合下的乡村振兴新支点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3-07 10:06:00 作者:姜帆 编辑:丛伯地 责任编辑:谢元辉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牵着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试验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将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与乡村建设列为第四大重点任务,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重构的精准回应。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速的今天,县域经济如何成为富民强村的发动机?乡村建设又如何从硬件升级迈向系统重塑?这份文件给出了兼具战略性与操作性的答案。

 

县域富民产业的战略定位  边缘配角核心战场

县域覆盖了中国60%以上的农村人口和90%的国土面积,具备整合城乡产业链的天然优势。县域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地,更是城乡消费需求的转化器。县域层级的政策灵活性为制度突破提供可能。

文件首次将县域富民产业提升至“城乡融合发展主战场”的高度,其背后是顶层设计对县域功能的重新定义。文件指出,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的载体和切入点”,这意味着县域经济不再是单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的“跟随者”,而是通过激活本土资源禀赋,成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枢纽站”。

 

富民产业的实践路径  单点突破系统创新

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暗含产业发展的三重跃迁。资源激活,让沉睡资产成为共富资本;链条延伸,从原字号高价值;主体培育,从单打独斗利益共同体

   江苏海安的“共享农房”模式,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乡村民宿,农户以资产入股获取分红,既避免资本无序下乡,又激活了“沉睡资产”。浙江安吉的竹产业跨界文旅,打造竹艺工坊、竹林康养基地,形成“一产带三产”的复合收益模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云南会泽的“家门口务工车间”,将农产品加工环节下沉至村庄,留守妇女年均增收超8000元,实现“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转型。

 

乡村建设的升级方向  补齐短板品质革命

乡村建设不再是简单的修路盖房,而是通过硬设施软环境的协同提升,打造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新农村。

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构建三级物流网络,让农产品出村进城、工业品下乡进户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快一公里

文件提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贵州肇兴侗寨通过非遗技艺活化,将侗布织染、鼓楼营造技艺转化为文旅IP,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

 

县域富民产业与乡村建设的推进,本质是一场发展范式的革命,它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又要守护乡村的生态与文化根脉;既要拥抱现代科技与资本,又要防范去小农化风险。正如文件所昭示的,乡村振兴不是孤岛式振兴,而是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系统振兴。县域,正以其独特的空间张力与制度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最鲜活的注脚。(作者: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