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要素保障是“燃料”,体制机制创新是“引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将“要素保障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第五大重点任务,直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矛盾——如何破解资源错配、动能不足的困局,构建起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制度框架。这场改革既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更是发展逻辑的深刻重构。
要素保障 从“输血式支持”到“造血式激活”
文件提出的要素保障体系,突破了传统“给钱给物”的路径依赖,转向以市场化机制激活要素潜能。
土地要素,释放“沉睡资产”的资本属性。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为土地经营权抵押、流转奠定制度基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速,明确收益分配机制,防止“资本下乡”侵蚀农民权益。
资金要素,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比例,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散生产风险。创新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金融工具,引导资本向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倾斜。
人才与技术要素,破解“空心化”难题。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科技要素的投入被提到战略高度。
体制机制创新 破除“制度性梗阻”的三大突破
要素流动的效率,根本上取决于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文件在经营制度、城乡融合、数据要素三大领域实现了突破。
经营制度,重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联结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核心标准。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允许通过出租、入股盘活闲置农房,但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城乡融合,打破要素单向流动的“玻璃门”。推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制度,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破解“半城市化”困境。基础设施“双向打通”,农村客货邮融合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让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实现“对流”。
数据要素,开启“数字乡村”的制度化探索。文件首次将“数字技术”纳入农业新质生产力框架,要求构建适应数据驱动的制度环境,如区块链溯源、智能合约等技术的合规性设计。
协同效应 要素与制度的“化学反应”
要素保障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度融合,土地+金融、科技+保险、数据+治理等正在催生“1+1>2”的效应。尽管制度框架日趋完善,但有一些深层矛盾仍需破解。
土地入市可能加剧城乡地价剪刀差,需通过“县域统筹”平衡各方利益;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边缘化小农户,需建立数据收益共享机制,防止“算法霸权”;过渡期后部分临时性措施可能断档,可借鉴云南“防返贫保险基金”思路,构建长效托底机制。
要素保障与体制机制创新,如同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当土地、资金、人才、数据在制度的轨道上自由流动,当农民从“被动受益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乡村振兴便不再是被定义的蓝图,而是持续生长的生态。正如文件所启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需要科技的“硬实力”,更需要制度的“软智慧”。(作者: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