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藜麦红,岁岁藜麦香,一棵棵穗头摇的是希望……”一首《藜麦熟了红漫天》不仅唱出了山西省静乐县藜麦产业的丰收景象,也展现了静乐县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一粒源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红色种子——藜麦,为这片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在短短十余年间,静乐县从一片贫瘠的旱地成长为全球非原产地藜麦种植规模第二大的产区,藜麦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藜麦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如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近年来获得全球市场的青睐。21世纪初,藜麦逐步进入全球饮食舞台,成为健康食品的代表。
山西省静乐县与藜麦结缘始于2011年。当时静乐县政府抓住了藜麦在全球市场崛起的机遇,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迅速启动了藜麦的试种。静乐县位于北纬38度“黄金生物带”,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适中,适宜耐旱、耐寒、耐盐碱的藜麦生长。藜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静乐县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新动力。
静乐藜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初步试种到大规模推广的完整过程,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农业特色的发展之路。从2011年开始,静乐县政府通过种子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推动藜麦产业快速发展,采取了“公司+协会+合作社+示范种植户+信用社”的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为了鼓励农民种植,静乐县娑婆乡政府提供免费种子,每亩补贴1000元,并对每亩产量超过300斤的部分,每斤给予5元的奖励。2011年春季,娑婆乡政府与山西稼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启动藜麦试种计划。
2012年,藜麦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达到1300亩,农民的收入大幅提升,每亩藜麦的平均收入超过2100元,比传统农作物增收700至1200元不等,种植户户均增收6530元,娑婆乡成为国内最早开始大规模试种藜麦的地方之一。2013年,静乐县举办“中国首届藜麦播种节”,激发农民种植藜麦的积极性,全县藜麦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至1万多亩,被称为“万亩藜海”。藜麦的成功试种,彻底改变了静乐“广种薄收”的农业历史。2015年静乐藜麦米标准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2016年藜麦籽种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太空育种。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优化,静乐县藜麦的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24年,静乐县已建立29个千亩示范推广基地、3.2万亩藜麦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藜麦种植总面积达到5.03万亩,平均亩产超过150公斤,成为中国最大的藜麦种植生产基地之一。
静乐县藜麦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种植规模上,更体现在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和销售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上。为了确保藜麦品种的稳定性和高产性,静乐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藜麦基因库,储存种质资源3200余份,并成功培育出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高产抗病品种,如“静藜1号”和“稼祺100”。其中采用太空育种技术的“稼祺100”藜麦品种,亩产量达到251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67%,进一步提升了藜麦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种植效率,静乐大力推广“渗水地膜+无人机防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达到53%,同时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加工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静乐藜麦的价值提升,为产业链完善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静乐县已经建成12家规模以上藜麦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能够转化原粮5000吨以上,形成了完整的藜麦深加工产业体系。静乐藜麦的深加工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藜麦米、藜麦面粉、藜麦酒、藜麦醋等传统食品,同时也推出了藜麦锅巴、藜麦代餐粉、藜麦饼干等新型健康食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动藜麦从基础食材向营养功能性食品转型。稼祺公司2024年藜麦年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较5年前增长30%,销售量达350吨,产业链带动就业300余人,“稼祺505”太空育种品种于2024年5月开展航天空间诱变试验,并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为进一步巩固静乐藜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静乐县注册了“静乐生活”“稼祺”等16个商标,并获得了原国家质检总局5万亩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持续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推动藜麦产业特色IP的打造。2023年,静乐县举办了首届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进一步提升了静乐藜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4年年初,静乐藜麦粉出口至法国,标志着山西省藜麦首次进入国际市场,为静乐藜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静乐县藜麦产业从试种到规模化生产的成功转型,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典范。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静乐将藜麦培育成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本报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霍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