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县域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拥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承载着庞大的人口群体,县域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节点,县域经济在消费领域的表现不仅反映了基层市场的活力,更是我国经济“压舱石”的重要体现。
顶层设计激活县域消费动能
县域消费的增长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等。这些政策不仅提升了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为消费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38.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6729亿元,增长4.3%,这表明县域消费市场不仅规模庞大,且增长势头强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政策叠加,县域消费动能持续增强。《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建立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打造500个左右的县域商业“领跑县”,90%的县实现基本商业功能,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与日前刚刚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形成政策协同,通过财政支持、数字基建、制度改革三大杠杆撬动县域消费潜能。
结构红利筑牢经济“压舱石”
县域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底盘,消费方面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千亿县”数量从9个增至59个,县域经济宛如一匹黑马,进入“千亿县”时代。截至2024年,县域常住人口达7.2亿,占全国53.8%;202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46.3%。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有66%的个人消费增量,都将来自县城。
县域消费正经历“生存型”向“品质型”的跃迁。近年来,县域消费的多样化和品质化趋势日益明显,县域消费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过去,县域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县域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商平台的普及和物流体系的完善,使得县域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到与城市同等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消费升级。
供需双侧改革推动县域消费升级
县域消费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目前发展还面临居民收入水平低、商业体系不完善、供需结构性错配等深层问题。通过供需双侧改革来破解,需从需求侧提升消费能力与信心,供给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并强化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建设。
优化供给结构与产业适配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头部品牌下沉需结合县域特色调整策略,推动消费品牌本土化创新。支持农产品“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行动,打造区域消费名品,推动国货“潮品”上行。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网络,加快县域物流枢纽、冷链设施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并提升服务可及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与场景,发展数字消费、低空经济、文旅融合等新业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提升消费能力与预期,推动需求侧改革。通过就业支持计划提升工资性收入,同时探索农村资产盘活(如宅基地入股合作)拓宽财产性收入,构建增收长效机制。强化社会保障与减负,完善育儿补贴、医疗养老保障提标、助学贷款免息等政策,降低家庭刚性支出压力。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消费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保障县域消费健康发展。
县域消费不仅是内循环的“压舱石”,更是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新蓝海”。县域庞大的市场基数、政策叠加的乘数效应以及城乡融合的枢纽功能,共同构筑了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稳定增长的韧性底盘。(钟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