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名单中,三门峡市的“地坑院:‘地下四合院’里的幸福生活”案例成功入选,这也是三门峡市惟一入选案例。作为在地平线下沉睡千年的古老民居,如今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正焕发崭新活力,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陕州区地坑院民俗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更是陕州大地上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它们以独特的姿态见证着黄河岸边先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崤函古道上的文明密码,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细节考究的建筑习俗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古民居形态,有确切历史文献记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其营造技艺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地坑院的建造受到自然条件的巨大制约,深厚的黄土层、干旱的气候,促成了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劳动人民为生计不得不选择的最适宜的居住形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营造技艺。
地坑院民俗的起源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及文化观念紧密相关,在发展中形成了黄土高原的生存智慧与民俗文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地下民居体系。地坑院民俗文化集中分布于陕州区张汴乡、西张村镇、菜园乡及其辐射区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面积地坑院群落都在快速消亡,被许多新兴建筑所代替,能保存下来的地坑院村庄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陕州区,由于政府抢救保护及时,至今还有近万座地坑院,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被中国建筑研究会授予“中华民族优秀建筑”,也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承载民俗的“活态博物馆”
2012年,陕州区政府为了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兴区,决定大规模开发地坑院,建设陕州区地坑院景区,全力将地坑院打造成为“三门峡龙头,河南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陕州地坑院景区位于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总体规划5平方公里,主要由民俗文化园、百味巷、百艺苑、五行院、玻璃天桥、民宿宾馆等组成,是集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2017年,陕州地坑院景区正式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
“陕州地坑院景区作为新兴景区,在探索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创新发展,对非遗进行保护性开发,激活非遗,增强游客体验度,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以及旅游多样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特色景区。”陕州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邢海峡介绍。
陕州区地坑院一带居民自古日常饮食以面馍为主,佐以面食米汤。陕州地坑院景区的百味巷,目前已入驻商户38户,从业人员100多名,汇聚豫晋陕三省百余种特色小吃,为游客提供各具特色的“美味”,让游客感受“舌尖上的文化”。
陕州地坑院承载的民俗体系远不止于此,其服饰纹样、节令庆典、寿诞礼俗等构成完整的文化谱系。这些活态传承的民俗遗产,既为豫西民俗研究提供珍贵样本,又为传统建筑学、环境工程学、力学原理等领域提供实证研究范例,堪称黄土文明孕育的“活态博物馆”。
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近年来,陕州地坑院景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不断探索创新,成绩斐然,以非遗为底色,以创新融合为画笔,深入探寻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密码,在黄土高原上绘就出一幅文旅繁荣、百姓富足的壮丽新画卷。
在非遗传承利用方面,陕州地坑院景区将地坑院建造技艺、陕州剪纸等非遗引入其中,打造22个文化主题院落,生动展示民俗、农耕等文化。为了传播非遗,扶持非遗代表性项目,景区还邀请十几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到景区进行日常非遗传播工作。
同时,陕州地坑院景区引入“智慧景区”理念,与腾讯合作打造我国首个“互联网+”智慧乡村游,“互联网+购票”系统实现3秒快速入园,“互联网+讲解”让手机变身私人导游,科技与文化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游客对地坑院文化的认知体验。
陕州地坑院景区自开业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00余万人次,年平均带动全区文旅综合年收入超10亿元,有效带动5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还带动周边10余个村820户群众致富,年人均增收1.5万元。
陕州地坑院景区以非遗文明激活文旅动能,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本报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肖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