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潺潺,流淌千年。沿着这条孕育三晋文明的母亲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段的盐碱荒滩正在迎来新生。在无土栽培技术和“农户合伙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昔日寸草难生的土地已被改造成亩产超2万斤的高效农业园区,描绘出汾河沿岸盐碱地治理的盛景华章。

初夏时节,阳光透过智能温室棚顶洒落斑驳光影,红颜草莓缀满藤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果香。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一派生机盎然。过去,王郭村3000亩耕地中有近三分之一为盐碱地,传统改良手段长期无效。2024年,返乡创业者邓万杰带领团队启动滩地改造,清理建筑垃圾,整治排水系统,铺设防草布并引入智能温控设备。经过两个多月的探索,最终确定以无土栽培草莓和甜瓜为切入口,打破传统耕作局限。
项目的核心在于构建高适应性的无土栽培体系。技术团队利用玉米芯、菌棒、有机肥等配制出富含有机质的基质,结合益生菌群与净化水循环系统,营造出稳定高效的种植环境。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显著缩短作物生长周期,草莓亩产量突破4000斤,亩均收入达到6万元,第一茬甜瓜顺利上市,轮作后年产值有望达到8万元,曾经撂荒的盐碱地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技术创新推动下,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跟进。邓万杰团队在实践中推广“农户合伙人”模式,统一技术指导、品牌使用与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零成本入驻”的合作机制,带动种植积极性不断提升。种植户陶利全说:“在这里租棚不花钱,农资、检测、销售不操心,我可以专心种植。”这一模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农户参与,还促使山西农业大学专家团队进驻开展品种试验与技术改良,先后引入“冰激凌甜瓜”“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红颜草莓”等抗病优质新品种,配套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实现整体产量提升30%,构建起科技赋能与农户共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晋源区围绕打造“从育种到餐桌”的全链条农业体系,积极推进蔬菜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其中,“爱农大妈”生鲜品牌形成了种植、检测、冷链物流与销售于一体的全流程体系,500亩智能温室年供应果蔬2000吨,配送覆盖太原及周边50余家单位与社区食堂,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为保障持续供给能力和后续加工需求,产业配套也在同步完善。每天凌晨4点,印有“爱农大妈”标识的冷链车队准时发车,将新鲜果蔬运往太原及周边区域,实现高效直供。爱农农场二期项目正全面推进,5万平方米联动育苗棚加快建设,20栋节能型日光温室陆续投用,精深加工车间规划也已完成,产业闭环加快成型,供应链组织效率持续提升。
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成熟,晋源农产品消费场景也在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农事直播吸引游客走进田间,参与采摘体验,农场内果香四溢,游人络绎不绝。农业空间在实现稳定产出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逐渐转化为集种植、观光、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复合载体。

蔬菜产业链条持续完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协同推进,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健全。晋源区育苗、农资、栽培等前端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加工、仓储、物流等后端配套不断强化,“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的目标扎实推进,供应链、产业链、要素链的联动效能显著提升。这一项目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收入增长超45%,实现果蔬稳产与农民增收双重成效,已被纳入太原市“菜篮子”重点工程。西邵村、五家寨云秀农庄等农业主体也纷纷对接“爱农模式”,形成联动发展之势,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例。
太原市晋源区依托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有效破解了盐碱地难题,初步构建起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土地价值和农民收入同步提升。下一步,晋源区将加快推进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打造涵盖种植、加工、冷链仓储和线上销售的全链条流通体系,持续拓展本地就业渠道,巩固增收成果,增强产业韧性与可持续性。汾水奔流不息,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图景正伴着藤蔓蔓延、瓜果飘香,在这片被重新唤醒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