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看山西 >正文
一山一景一示范 串起陵川经济发展“黄金链” || 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看山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6-20 17:48:48 作者:席兆平 编辑:赵晓娜 责任编辑:付曦地

位于太行山脉南麓的山西陵川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以来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从传统资源型区域向生态经济转型的阶段性跨越,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达15.1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0.03亿元,年均增速达31.15%;景区接待游客142.9万人次,过夜游客165.4万人次,分别增长2.3倍和1.9倍。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8%,居山西全省同类示范区首位,空气质量连续9年跻身“中国深呼吸小城榜”,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美太行山公路 (晋晓 摄)

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基础,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陵川示范区始终将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创新推行“三个一”包联机制(即一名班子成员、一个服务专班、一名项目长),并建立“周汇报、月调度”推进体系,五年内累计实施重点项目95个,完成投资44.67亿元。同时,太行锡崖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七彩太行冰雪运动休闲小镇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18次“三个一批”活动共推动133个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达145.74亿元,形成“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推进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在此基础上,陵川示范区围绕“文旅+”主线,推动生态、文化、交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全景式布局、全业态发展、全季节体验”的发展格局。坚持品牌引领,先后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山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王莽岭景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实现品质跃升,太行锡崖沟以“峡谷康养”特色晋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景区联动”的发展格局。民宿产业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30家“太行宿集”精品民宿,去年游客过夜人次同比增长65.6%,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两年两位数增长,“一宿一特”的差异化模式成为山西省内民宿发展典型案例。

旅游度假区形成的特色精品民宿 (晋晓 摄)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穿陵川示范区核心区域,不仅是便捷通道,还是串联文旅资源和产业要素的重要动脉。依托沿线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中国骑行地图精品路线”“全国最具人气的路”等特色线路,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与文旅部联合发布的国家级交旅融合典型案例。通过“交通+旅游+产业”模式,串联沿线古村、景区、产业基地,培育“路景村业”一体化发展带,带动农产品电商、特色种植等产业崛起,相关经验在山西省内文旅类开发区推广。

借助百万亩连翘资源,陵川加快构建“种植—加工—文旅—康养”一体化全产业链,推动中药材由传统药用向日化、食品等领域延伸,逐步形成“中药材+”多业态融合发展格局。连续7年举办“太行连翘节”,成功举办两届全国连翘产业大会,提升了陵川在全国中药材产业领域的影响力。中药材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药田观光、药膳体验等文旅场景不断丰富,与康养度假深度融合,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

在生态资源转化中,冰雪经济成为全季旅游的重要支点。陵川与奥地利克恩顿州滑雪协会开展合作,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运营经验,成功举办中奥冰雪文化嘉年华,提升了冰雪文旅的吸引力。七彩太行景区一期滑雪场、滑翔基地、云上露营地、高级雪道等项目陆续建成,2023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出山西省内特色鲜明的冬季旅游产品,为全年旅游发展注入稳定动能。

七彩太行景区内陆续建成的冰雪项目(晋晓 摄)

为增强发展动能,陵川示范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标准化与投融资创新。通过设立博士服务工作站,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制定《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促进产学研融合。成立投资运营公司,采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方式,累计引入各类资本5.92亿元。与奥地利多贝玛亚索道公司合作推进王莽岭索道建设,推动冰雪产业与国际接轨。审批流程上,创新“一本制”审批模式,为云上雪道项目节省审批时间45天、减少成本28.7万元;推出“民宿贷”专项产品,发放贷款1000万元;166个项目实现“全代办”“零跑动”,营商环境优化经验入选山西省内优秀案例。

一山一景一示范,串起陵川经济发展黄金链。面向“十五五”,陵川示范区明确“一路串联、两翼齐飞、三足鼎立、五业并举”的发展路径,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主轴,统筹推进避暑康养与冰雪经济“两翼”联动,构建王莽岭、七彩太行、凤凰欢乐谷三大核心景区支撑格局,着力发展生态文旅、康养、中药材、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全面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山西省一流的县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