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航天产业拔地而起,火把节IP引爆夏日消费热潮,13万群众实现“圆梦”安居……西昌,这座“中国航天城阳光康养地”,正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7月8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省新闻发布厅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昌专场。会上,西昌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川围绕“紧扣三大定位,奋力建设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昌”主题作介绍。
战略引领:从“三大定位”到千亿目标的发展坐标
当北斗卫星划破天际,当邛海湿地晨雾轻抚古城墙垣,西昌以“敢想敢干敢担当,争先争优争一流”新时期西昌精神为引领,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西昌篇章。杨川在主发布环节,以“中国康养旅居地、四川攀西中心城、凉山极核引领区”三大定位,展开高质量发展立体图景。
中国康养旅居地: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西昌,北纬27度黄金纬度叠加1500米宜居海拔,年均气温18摄氏度、空气优良率98.6%,是“春天栖息的城市”。这里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全国最大城市湿地——邛海湿地(联合国湿地示范点)与超51%森林覆盖率,绘就“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画卷。千年建昌古城、非遗火把节彰显人文风情,优质医养资源、绿色有机食材绽放康养魅力。天府旅游名县带动文旅IP破圈,“三不三都”(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海拔不高,处处都是景区、月月都有节庆、样样美食都好吃)的特质让西昌成为全国康养旅居首选地。
四川攀西中心城:千亿产业擎动区域枢纽
地处攀西经济区腹心的西昌,肩负四川省委、省政府赋予建设区域“四中心一枢纽”使命。工业向“新”而行,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钒钛新材料(高纯钛纯度99.9995%)、航空航天(魔方卫星、星河动力入驻)、医药食品(好医生智能工厂投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40%。“一绕两纵两横”高速网成型,青山机场年吞吐量破百万,成昆复线客流量居全省第二,实现“半小时市域通勤、3小时直达成渝昆”。常住人口破百万,城镇化率超70%,正加速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迈进。
凉山极核引领区: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本
作为凉山州府,西昌扛牢首位城市责任,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2027年将冲刺千亿元目标。整合120亿元改造农村土坯房大砖房43522户,13万群众实现圆梦安居,城乡收入比缩至1.9,入选全国首批共同富裕试点县。创新“西昌总部+全州基地”模式,推动农业延链、工业协同、文旅串联,将“西昌流量”化为“全州客源”,共绘区域协调发展图景。
产业攻坚:从资源富集到全链生态的价值跃迁
面对商业航天与钒钛新材料产业,西昌转化资源禀赋为产业话语权。针对《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部署,杨川详解“近、多、长”优势:“近”在毗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国内发射次数最多、轨道最高、开放最早);“多”在坐拥攀西裂谷带,钒钛、稀土等矿产富集,金红石储量亚洲第一;“长”在500亿级钒钛稀土集群支撑宇航级新材料研发。当前,5200亩航天高端智造产业园加速建设,魔方卫星工厂(进度70%,年底首星下线)、陆海空间遥感云平台(试运营)、星河动力星箭交付中心(在建)等项目集聚。未来将构建“航天特材—星箭制造—发射服务—空天信息—航天文旅”全产业链,建设清华暗物质实验室等平台,打造“火箭制造—发射服务1小时配套圈”,培育太空育种等新业态。2030年将实现年发射卫星千颗、产值突破千亿,筑牢我国商业航天战略支点。
布局钒钛产业领域,西昌市委副书记杨雪峰介绍“三链协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发展路径:产业链上,绘制“一图五单”图谱,引进华腾宇航级钛合金、创润99.9995%高纯钛等项目,联动采矿—冶炼—深加工;创新链上,突破高纯钛等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价值链上,延伸至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实现“原料输出”到“高端制造”转型。
文旅破圈:从蓝花楹破圈到火把狂欢的融合新路径
今年“五一”,西昌蓝花楹成网红打卡地。西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英解读“文旅融合密码”:通过“点线面”全域布局,以14个A级景区为支撑,串联30余个景点,推出古城文化游、航天科技游等精品线路,首发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等业态拓展为面。西昌用心邀客、用情留客、服务宠客。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013.72万人次,同比增长13.22%。
胡英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火把节活动做发布:从7月11日持续至8月31日,以“激情火把节、最炫民族风”为主题20场活动将点燃夏日激情。7月18日感受“万人执火、踏歌而行”狂欢夜,7月19日—20日体验俄池格则原生态火把文化,期间还有“建昌灯会”“天天火把节”“群星演唱会”等活动,实现古老民俗与流量时代共舞。
民生温度:共富底色与绿色发展的双向赋能
“让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新家。”西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开金介绍宣传农村住房革命的创新实践。构建“1+8”政策体系,“上级补、银行贷、群众投”筹资,投入1.35亿元政府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贷款13.12亿元,发放建房补助4亿余元。创新“依法拆除、确权颁证、拆旧建新”等“五个一批”改造模式,建247个“小组微生”聚居点,43522户农房升级,宁乐村、西洼村等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新标杆,“西昌做法”入选省2023年度改革典型案例。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杨雪峰阐释了西昌绿色发展逻辑:精准治污,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及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完成全省首个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生态修复,投入50多亿元建成2万亩邛海湿地(联合国湿地示范点),森林覆盖率超50%,30个“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价值转化,36家高新企业、4个省级农业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构成绿色产业矩阵,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超97%,水环境质量100%达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选全省首批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市。
消费升级:小烧烤IP撬动的大经济循环
年产值20亿元的西昌烧烤成现象级IP。西昌市委常委、副市长石铭解读“三维激活”消费计划:场景创新上,打造五大主题消费区,成立烧烤协会定标准,推动“老字号+网红店”品牌化、连锁化,做强烧烤产业化延伸,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联动;供给优化上,全年发放7000万元消费券,建设“5大商圈+3级消费网络”,培育10条特色街区实现“城区核心引领、乡镇节点支撑、村级网点覆盖”;品质提升上,举办“春启万象”“清凉消夏”“潮购金秋”“悦享暖冬”四季主题消费活动,发展银发、亲子等新业态,以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捷化,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推动“全链生态”升级。(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