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相关新闻 >正文
“悬崖村”破茧成蝶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7-22 19:15:04 作者:戚原 编辑:李莹莹 责任编辑:高云良

7月21日,当火把节的欢歌正在大凉山群峰间回荡,记者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这片热土,见证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由“钢梯”到“楼梯”的时代跨越。

曾几何时,垂直落差800米的悬崖村是贫困的代名词。而如今,易地搬迁让84户村民住进县城现代化社区,光纤宽带连通了世界,民宿旅游迎来八方宾客。就像彝族火把节驱散黑暗的传说,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悬崖村迎来了光明蜕变。

7月21日下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凉山州昭觉县举行“再访悬崖村”新闻发布会。昭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白此联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通过伟大的脱贫攻坚,从“藤梯”到“钢梯”,从“钢梯”到“楼梯”,悬崖村的乡亲们“下山进城”;从“靠天吃饭”到“产业生金”,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的焕新蝶变。悬崖村之变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破茧成蝶的缩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政治品格写下的生动注脚。

改变的还有三河村、火普村。近年来,昭觉县坚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努力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典型和全国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高起点编制“三村”发展规划,精准谋划项目128个、总投资7亿元,完工项目100个、完成投资3.4亿元,悬崖村“天空之谷”一期、三河村培训中心、火普村红色研学基地等相继建成运营,三村群众吃上“旅游饭”。

2024年,悬崖村、三河村、火普村全年共接待游客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00万元,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8274元。

5年来,以悬崖村为代表的昭觉儿女,感恩党中央、感恩全国人民、感恩伟大的脱贫攻坚。

白此联说,近年来,昭觉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首要责任,始终聚焦“守底线、固成果、抓发展、促振兴”,持续推动有效衔接工作走深走实,为全面打赢5年过渡期收官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决织密巩固脱贫“安全线”。落实“五个一”帮扶体系,健全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累计消除风险5283户、22742人。紧盯“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兜底保障等基础领域,落实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监测响应机制等措施,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脱贫人口参保率达100%,2024年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780元。

持续打好优势产业“特色牌”。聚焦乡村特色,延伸农业全产业链,建成1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5+2+2+N”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构建起“1个省四星级、2个省三星级、8个州级、2个县级”梯次集群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矩阵。“全国单体规模第一的标准化大樱桃生产示范园”产品摆上香港、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商超货架。“全国最大的夏草莓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国际市场。2021年以来,全县园区总产值达3.5亿元,带动脱贫农户就业1.9万人次,实现增收2.3亿元。

昭觉还将持续壮大马铃薯、苦荞麦、西门塔尔牛等3个优势产业,持续巩固乌金猪、夏草莓、大樱桃等8个增收产业,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苦荞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全州最大的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等,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力争到2026年,农产品加工产业总产值达2亿元、增加值突破4000万元。

多点发力鼓起增收“钱袋子”。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把就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6.5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06个,带动脱贫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携手东方电气、浙江余姚、绵阳涪城等帮扶地区和单位搭建特色农产品销售平台,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深化务工就业增收行动,逐年开发公益性岗位7711个,促进劳动力务工就业41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112.6亿元,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38.8亿元。

“十三五”期间,昭觉有5.45万名群众搬入354个集中安置点,搬迁规模、集中安置率居全省第一,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任务繁重、格外重要。昭觉针对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一对一”建设5个产业园区开展就业结对,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解决120万人次就业务工。针对社区留守妇女就业,搭建电子厂、服装厂、彝绣工坊等7个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773个,296名留守妇女月均增收2500元以上,真正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

悬崖村村民吉足什作在凉山州恒驰服饰有限公司上班。(戚原 摄)

精心绘就幸福彝乡“和美图”。昭觉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迈向乡村振兴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实际强化规划引领、分步推进,点上“开花”与面上“结果”并重,探索实施“五改行动”“三区分离”“六小工程”“十个配套”,2023年以来累计建设和美乡村32个、惠及群众4491户。接下来,将力争用3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剩余121个和美乡村建设任务,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全面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4年,大凉山腹地第一条高速建成通车,昭觉迈入“高速时代”。今年年底,乐西高速将全线贯通,明年6月西昭高速将试运行,“十五五”期间,宜西高铁将规划建设,昭觉即将迎来高速、高铁“双高时代”,更加全面融入成都“三小时经济圈”、西昌“一小时经济圈”,未来的昭觉前“景”更美、前“路”更宽,昭觉人民信心满满。

28岁的悬崖村村民莫色格服如今是昭美社区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他用自身经历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毕业后又选择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韧和担当,更传递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现在的悬崖村上,修起了酒店、民宿,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子,不少村民也可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为了报答这一切,我想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莫色格服表示,将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家乡带来新的活力。

“悬崖村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昭觉这片土地的滋养。在昭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悬崖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从“悬崖村”到“幸福社区”,作为凉山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昭觉县古里镇党委书记帕查有格现场感触颇深。

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郭红卫介绍,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决战决胜脱贫奔康的生动范例。2024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6.0%,高于全国全省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80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11个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成果更加巩固、乡村发展更加美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