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相关新闻 >正文
旺苍山歌 从濒危绝响到文旅“出圈”的生命密码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07-24 18:53:10 作者:戚原 编辑:赵晓娜 责任编辑:高云良

7月23日,米仓山深处的薄雾尚未散尽,一声苍劲悠扬的山歌却已破开寂静,如林间清泉般流淌在旺苍的山野之间。“嘿,清早起来嘛哟,就上梁哦哟……”这穿越山间的动听旋律,正式拉开了“蜀道承文脉山歌响红城”川陕甘渝大蜀道山歌展演暨“跟着山歌游旺苍”系列活动的帷幕。承办地四川省旺苍县,这座深藏于秦巴山脉腹地的小城,正以其深不可测的山歌底蕴惊艳亮相,向世人展示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奔涌不息的蓬勃生命力与创新智慧。

米仓山歌是汉调民歌,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甚至更为久远。它并非诞生于庙堂之上,而是深深扎根于米仓山区广袤的田间地头、蜿蜒的崎岖山路与炊烟袅袅的农家院落。旺苍的米仓山歌呈现出体裁多样,音乐多元化,全面覆盖了山歌、田歌、号子、小调、仪式歌及儿歌等多种音乐类型。每一首山歌,都是旺苍人民用生命谱写的史诗,承载着他们最质朴的喜怒哀乐、最深沉的生活智慧与对脚下这片土地最炽烈的热爱,是名副其实的“山野天籁,生命回响”。正如《又唱薅秧歌》所唱:“来嘛,薅秧,扎起裤脚薅秧。来嘛,薅秧,顶起太阳薅秧。”寥寥数语,农事的辛劳、对丰收的期盼跃然纸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发生剧变,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山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渐稀薄。米仓山歌这朵绚烂的民间艺术之花,也曾面临传承断代的巨大危机。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四川师范大学已故著名民俗学家万光治教授等学者团队,通过跨地域调研,编纂了《四川民歌采风录》等重要文献,尽管其中涉及川北地区山歌,但受限于地域偏远及资料采集的复杂性,米仓山歌的详尽记录与深入研究仍显不足,加之老艺人逐渐凋零,许多珍贵的曲目和独特的演唱技巧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险境,米仓山歌的悠扬之声一度在群山中变得微弱,几乎成为濒临消逝的绝响。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旺苍县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吹响了米仓山歌保护与传承的集结号。今年1月,旺苍县米仓山歌协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广元市诞生的首个山歌专业协会,为米仓山歌的存续与发展搭建了至关重要的平台。

米仓山歌协会挂牌成立(刘连福  摄)

米仓山歌协会会长马蓉激动地说:“协会成立后,我们这些‘山歌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大家伙儿能常聚在一起,你教我一嗓过山号子,我传你一句薅草锣鼓,就是要把这米仓山的魂,一代代传唱下去,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断了根。”马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会员的心声与沉甸甸的责任。

追寻:抢救散落山野的“文化基因”

在奋力追求山歌“出圈”的过程中,旺苍县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将“寻根”作为首要使命,持续开展系统性的采风活动,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米仓山区的村落,“打捞”那些散落民间、濒临失传的曲目,聆听老艺人口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山歌故事与历史记忆。

其中,协会与成都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作开展的7次深度采风活动成效尤为卓著。每次采风,协会骨干成员都化身最地道的向导与文化翻译,带领着充满求知热情的团队,深入至木门、国华、英萃等地的偏远村寨。采风团队不仅用最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每一次独特的颤音与装饰音,还用心聆听着旋律背后蕴藏的关于劳作方式、婚丧习俗、信仰崇拜的鲜活故事。

正是这一次次深度挖掘,使大量沉睡于时光深处的山歌珍宝得以重见天日。经过不懈努力,协会共收集、整理、记谱原创山歌达1000余首,构建起一个规模可观、价值难以估量的“米仓山歌文化基因库”。这些珍贵的山歌,题材包罗万象,有描绘开荒播种、薅草收割的《清早起来就上梁》《薅秧歌》,有抒发男女爱慕、离愁别绪的《情歌对唱》《十想》,有反映节令习俗、生活哲理的《十二月记》《劝世歌》……这些山歌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旺苍人民百年来真实的生活图景与丰饶的精神世界,是研究地域文化、社会变迁的“活化石”。

创新:文旅融合,让山歌成为引路使者

如何让这份深藏于米仓山褶皱里的文化瑰宝,跨越重峦叠嶂,唱响更广阔的天地,实现真正的“破圈”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本次精心策划的“跟着山歌游旺苍”系列活动,给出了一个充满创意的答案,它巧妙地将深度文化体验与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游客在这里,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听众,而是“循着山歌的旋律”走进旺苍的绿水青山、古村古镇。山歌,被赋予了全新的功能,它成为串联旺苍文旅资源的灵魂导览与情感纽带。

游客可以驻足聆听原生态的山歌对唱,感受那未经雕琢的野性之美与直击心灵的生命力量。可以偶遇充满活力的山歌快闪表演,传统旋律与现代演绎方式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更有机会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学唱几句地道的米仓山歌,让古老的旋律从自己的喉间飞出,完成一次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参与。这种深度沉浸式的体验,让游客在领略旺苍壮美自然风光与厚重红色历史的同时,深刻感知到山歌作为地域文化灵魂的独特魅力。

山歌对唱(刘连福  摄)

旺苍县文旅体局总规划师徐珲说:“山歌就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游客了解旺苍、爱上旺苍的心门。我们期待形成‘以歌引人、以歌促游、以游养歌’的良性循环,让文化活起来,也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破圈:借力新媒体,让古老旋律“潮”起来

在坚守本真性的前提下,旺苍县敏锐地拥抱时代浪潮,积极拓展传播渠道。短视频与直播,成为古老山歌“破壁出圈”、触达年轻群体的强力引擎。旺苍县精准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组织起由专业策划团队与优秀民间艺人组成的传播矩阵,强势入驻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他们直播老艺人演唱、山歌教学、采风故事,还邀请网络红人参与体验。通过他们的视角和影响力,将米仓山歌推荐给更广泛的圈层。这些鲜活、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迅速点燃了年轻用户的热情。旺苍山歌、米仓天籁等话题持续升温,多次登上区域热榜。一条展现老艺人在云雾缭绕的山巅放歌的短视频,更是获得上万播放量,评论区被“听得鸡皮疙瘩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想去旺苍现场听!”等年轻网友的赞叹刷屏。古老的旋律,在网络空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实现了从“深山回响”到“云端共振”的华丽转身。

旺苍县文联主席戴军对此深有感触:“所有创新和推广手段的运用,都牢牢锚定一个前提即尊重山歌的本真性,守护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基因。保护是根基,传承是使命,创新是桥梁,我们最终目标是让这份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重新焕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这席话,深刻阐释了旺苍山歌保护传承工作的初心与哲学。

绽放:在艺术升华与竞技舞台上彰显活力

米仓山歌不仅在民间焕发生机,还在专业的艺术创作与高水平的赛事舞台上,展现出其作为艺术本体的强大生命力和可塑性。近年来,一批根植于传统沃土、又融入时代审美的新编山歌作品不断涌现,在各级比赛中大放异彩。在广元市第二届山歌大赛的舞台上,旺苍代表队倾情演绎的《又唱薅秧歌》和原生态《米仓山歌》,凭借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真挚的情感表达与演员们精湛纯熟的演唱技艺,征服了评委与观众,分别摘得大赛一等奖和优秀奖的桂冠,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又唱薅秧歌》现场(刘连福  摄)

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精心改编创作的山歌作品《稻云黄》《米仓山歌》等,其艺术水准得到了更广泛专业领域的认可。这些作品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性的重要音乐赛事和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屡获佳绩。这些奖项和认可,不仅是对旺苍山歌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还是对其创新发展路径的有效验证,极大地提振了传承人群体的信心与自豪感。

当“跟着山歌游旺苍”的旋律渐入尾声,米仓山歌的生命传奇却奏响了更为昂扬的新乐章。昔日濒临湮灭的“山中绝响”,如今已成为旺苍最闪亮的文化名片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当第一声山歌在红城响起,那旋律里,有米仓山脉的厚重,有几代人的坚守,更有一个小城用文化点亮未来的决心。米仓山歌,正从山间走向远方,唱出属于旺苍的响亮名片。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