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花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的中医治疗室,一位病人正接受火龙罐治疗。温热的罐体在他肩颈缓缓游走,伴随艾香袅袅,困扰多年的颈椎病逐渐缓解。
“现在看病养老能‘一站式’解决,连药费都能直接刷医保。”病人的感叹,折射出撤县设区五年来新津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系统性变革——从省级三甲医院的入驻到基层卫生院的升级,从智慧医疗的创新到专科能力的突破,新津正在健康中国的画卷上勾勒出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围绕“如何让群众看好病”,近年来新津在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数字赋能医共体建设,打破传统医疗体系壁垒,搭建“健康新津·数字大脑”信息化平台,成立医共体发展中心,将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纳入一个医共体管理,组建“十大管理中心”,促进全区医疗机构整体运营降本增效、技术水平提质均衡,成都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如火如荼。
资源下沉:“三甲”技术送到家门口
作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新津区人民医院将腹腔镜、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技术下沉至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每年下派20余名医务人员轮驻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辖区群众初步实现“小病不出镇”。
四川省级三甲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的入驻更让新津医疗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运行三年多来,已开放550张床位、20多个科室。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秉持“一院两区”同质化管理模式,临床专家在新津与成都武侯院区轮流坐诊,检验结果互通互认,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区”。
新津区级公立医院分别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等城市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建立医联体(专科联盟),相关技术通过线下指导帮扶和远程医疗系统向新津全面推广。作为四川省人民医院新津分院,新津区人民医院在省人民医院指导下,开展了胸腔镜下肺结节穿刺、介入治疗等6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区中医医院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指导下,开展了中医重症康复、介入诊疗等新技术、新项目90余项;区第二人民医院设立的新津区心理健康中心,作为成都市首家县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立了市、区两级心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极大提升了心理疾病患者的及时救治率。2025年,新津区第二人民医院还新增了失智老人托养中心、睡眠医学中心、儿童青少年情绪管理中心,服务功能大幅拓展。
五年来,新津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日臻完善。
技术突破: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在新津区人民医院,凌晨3点的胸痛中心介入导管室灯火通明。急性心梗患者在线上“一键转诊”通道下,从入院到疏通闭塞血管仅用23分钟。这得益于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的协同建设,医院心血管介入手术量同比持续增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实现心梗、脑梗不出区。
新津区中医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建成中西结合肿瘤防治等慢病五级闭环管理系统,年管理肿瘤慢病数千例,中医治疗率达90%以上。
在妇幼健康领域,新津区妇幼保健院与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深度合作结硕果。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系统,新津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达100%,连续23年孕产妇零死亡。
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骨病科Ilizarov肢体重建技术让人赞不绝口。“这项技术可让患者不用截肢就能恢复行走,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四川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主治医生郎志刚介绍,骨病科Ilizarov肢体重建技术通过外固定器持续牵拉刺激骨再生,可成功治疗复杂骨感染、骨肿瘤患者。

五年来,专科技术实现历史性突破,专科数量持续增长,全区重点专科从7个增至22个,新津三级医院实现从0到4的突破,引进四川省骨科医院;新津区中医医院通过三甲现场评审;新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新院区和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按照三甲标准建成投运。建立四川省人民医院——区人民医院“疑难及罕见病联合医疗中心”“医工交叉联合研究应用中心”。新建成兴义、花源两个省级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新津基层医疗机构100%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村卫生室医保覆盖率达100%,31个村卫生室实现健康管理、慢病配药、检验检查、远程问诊、入院办理、疾病筛查、医保结算“七个健康服务”不出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新津正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让群众可感可触。
数字赋能:开启便民服务“新实践”
在新津区中医医院紫苏苑大健康管理中心,病人可以通过中医诊疗仪完成体质检测后,再由医生定制调理方案。“仪器把脉比人工更全面,还能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这种“数字+中医”的创新模式,正是新津推进智慧医疗的缩影。
数字化改革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依托“智慧新津”城市数智中台,新津打造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数字化健康管理体系。在村卫生室,患者可以实现村站初诊到慢病配药到云入院办理的全流程线上流转。医疗救助“一键通”系统入选全国“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20余天即可完成多部门联动救助;数字化医保参保模式让新生儿母亲李女士在社区药店花10分钟即完成参保登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重构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全区54个家庭医生团队通过“报表通”系统,与2790个村(社区)网格协作协同,实现居家健康管理向精细化、精准化、自主化转变,努力让群众少生病、就近看好病。
开发的“数智慢性病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分析电子健康档案,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红黄绿三色健康管理。数字化卫生健康服务经验做法全国推广,获评全省“十大医改典型案例”。
聚焦“15分钟养老服务圈”,新津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信息化”新型智慧医养。在花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智慧养老平台正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宝墩医养中心创新“智慧+养老”模式,将区级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有机串联。86岁的陈奶奶在这里享受“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每天有医生查房,护士定时送餐,病情变化区级专家参与,比住在家里还安心。”这种模式获2021年成都市城市建设实践十佳案例,带动全区建成医养结合机构4家。
实绩回眸:一座城市的民生答卷
撤县设区五年来,新津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从“基本保障”到“优质普惠”的历史性跨越:每千人执业医师数从2.64人增长至3.33人,新生儿疾病筛查达100%,孕产妇连续23年零死亡,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至83.88岁。
硬件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4月,新津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成投运;2022年7月,省骨科医院(天府院区)落户新津;2025年6月,区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竣工投运;2025年7月,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全面投运。
诊疗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新津区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2021年,获第三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区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2022年,获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担当作为先进集体称号;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2023年,新津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数字化卫生健康服务经验做法全国推广,获评全省“十大医改典型案例”。2024年,新津区中医医院通过三甲中医医院现场评审,医疗救助“一键通”、数字化赋能医保参保分别入选全国“为民办实事”“全民参保”典型案例,被国家医保局列为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县级联系点,被确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基层联系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重点联系县等荣誉。
数字与荣誉的背后,是新津区五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
新津人的健康福祉,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持续绽放。从省级三甲医院的尖端技术到村卫生室的智能诊疗,从传统中医药的守正创新到现代医学的突破发展,新津正以“医”心守护为画笔,在“健康四川”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画卷上勾勒出更加绚丽的民生底色。 (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陈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