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已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方向,我国全力奔赴“双碳”战略目标的时代浪潮下,各地积极探索实践路径。近年来,老河口市精准发力,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成绩斐然——入园企业超50家,产值强势突破100亿元,为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提供了澎湃动力。8月27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北线记者团走进湖北中力机械有限公司,探寻其背后的发展密码。

走进中力电动叉车的老河口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工人们专注投入工作;无人门架、车架自动焊接机生产线已取代传统人工焊接技术,实现自动化作业;自动化喷粉流水线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还能对粉末进行循环利用;智能搬运机器人高效且有条不紊地配送着物料;焊接与搬运机器人紧密配合、协同运作,构建起全过程无人化的高效生产体系。现场,黄色机械臂精准而灵活地挥舞着,恰似在进行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创作;多台高压重载锂电叉车整齐排列,整装待发即将进入组装工序……无论是结构车间还是总装车间,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场景令记者们赞不绝口。
“得益于智能作业的助力,我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力机械副总经理陈加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生产流程,“一块钢板从下料环节起步,历经机加工、焊接、涂装等多道精细复杂的工序后,最终在总装环节华丽变身,成为一台性能优异的整车。”
“只要接到客户订单,我们定能在5天内完成发货。”陈加华说,自2023年项目正式投产运营以来,公司业绩持续攀升,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50%。仅今年上半年,3吨至35吨系列的叉车销量就突破了6000台(辆),同比增长达20%;出口贸易额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较上年同期猛增近4倍,产品畅销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全球多个海外市场,赢得了国际客户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在产区生产线上,一台台旧燃油叉车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变成了近乎全新的电动叉车,工人正认真地对成品车进行逐一检测。这种“再制造”电动叉车的生产模式,是中力电动叉车的老河口生产基地的创新尝试。
陈加华介绍,公司依托在电动物料搬运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积极拓展旧燃油叉车“油换电”的以旧换新业务。目前,这些“再制造”的电动叉车已逐步进入市场流通。今年6月,中力机械二期项目顺利投产。如今,湖北中力园区已成功打造了整机工厂、铸造工厂、再生工厂、智能仓储工厂四大核心板块,形成了从“核心部件生产—整机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闭环,具备年产5万台叉车、25万吨铸件以及1.5万台废旧叉车再制造的能力。
中力电动叉车的老河口生产基地的成功转型,正是老河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与循环经济的生动写照。在老河口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新能源电动汽车总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具有老河口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随后,记者一行步入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循环经济产业园,眼前呈现出一派废弃材料华丽蜕变、通达四方的蓬勃景象。在这里,废旧铝材历经加工重塑,化作熠熠生辉的铝锭与铝棒;废铅酸蓄电池也步入高效循环利用之道,踏上了资源再生的崭新征程。

在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刚到车间门口,记者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作为一家专注于资源再生的企业,公司依托市场上回收的废铝以及拆解汽车零部件所得物料,大力发展再生铝这一绿色产业。
“我们向其供应原材料,而他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又反向成为我们的原料来源。”顺博铝合金总经理方志斌详细介绍,车间内炽热的铝水将被运送至邻近乡镇的一家企业,那家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铝渣又会重新被回收利用,形成了紧密的循环链条。
2024年,顺博铝合金实现产值32亿元,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顺博铝合金与襄阳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强化产销对接,实现近距离的配套协作。
“在铝水直供业务方面,主要合作伙伴是襄阳美利信,每日需求量稳定在7至8车,总量超过100吨。今年以来,我们始终保持满负荷生产状态,对于完成2025年20万吨的生产目标任务,我们充满信心。”方志斌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的仙人渡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构建起涵盖再生铝、再生塑料、再生橡胶等六大产业的完整链条。今年1月至6月,园区规上企业产值破90亿元。仙人渡镇正持续深耕绿色发展领域,不断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力求提升产业的“含金量”、增加发展的“含绿量”、降低生产的“含碳量”。
仙人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魏克多表示,未来将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补齐和完善产业链条。同时,还将精心优化园区的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全力推动园区内企业实现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当下,智能化与绿色化已然成为老河口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词。老河口高新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张伟表示,园区将着力完善“循环回收利用—高品质材料供应—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这一全产业链体系,加速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与智能制造产业相互支撑、互为原料、共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充分释放“1+1>2”的协同倍增效应。(记者 余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