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5年8月18日,位于四川省会东县小岔河特色产业园的北理同创(会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理同创”)的车间货架上,一卷卷深褐色的玄武岩纤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建圈强链”实现对现有生产力的跃迁
“每根玄武岩纤维直径一般在10微米上下,甚至能拉出更细的丝。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小,且产品废弃后可直接在环境中降解,是目前为止惟一无环境污染、不致癌的绿色健康玻璃质纤维产品。人们说的‘火山岩变丝’‘点石成金’,说的就是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工艺特征和它的应用价值。”北理同创董事长蔡方明介绍。

目前,我国已把玄武岩纤维列为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之一。
北理同创自30万千瓦玄武岩纤维光伏组件生产线建成投产以来,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市场突破。公司玄武岩复合材料光伏边框、光伏支架、光伏组件、复合步道板等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转。截至目前,北理同创5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已实现稳定生产,光伏产品组件已通过南德TUV认证,并获得了多家头部光伏企业的订单,“点石成金”的北理同创迅速转化成县域玄武岩产业链主,抢占产业“风口”,目前已与多家光伏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县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
在产业链上游,北理同创正在推动玄武岩矿石精选基地建设,通过对当地玄武岩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可控。在中游,公司计划实现“就地采矿—原丝生产—复合材料加工”的全链条闭环,攻克高性能池窑法拉丝核心技术,使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较传统金属减重30%、耐腐蚀性提升50%、碳排放降低85%。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下游,拟与企业头部企业共建生产线,开发轻量化车体部件、防撞护栏、高铁隔音板材等产品,目标直指成渝地区基建升级需求,拓展全国高铁、高速公路抗疲劳材料应用市场。
这是会东玄武岩产业从“单兵突进”到“链式共生”的鲜活切片。
2025年上半年,北理同创实现产值8419.96万元,接下来拟投资3.3亿元用于玄武岩等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公司计划二期项目扩建1.5GW光伏组件产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价值再造。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和“质”,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这种宏观的论述具化到会东县域的微观切口就能发现,由一根纤维演进的玄武岩产业不断“建圈强链”,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力量的背后,是会东在用深度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工业产品供给,增强县域工业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对现有生产力的跃迁。
工业经济蓝海逐浪高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比较优势,高质量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产业支撑,加快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
近年来,会东县紧紧围绕工业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给予企业充分的政策支持,切实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智改数转”正成为县域工业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8月20日,在四川省行与思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从苏州回家乡就业的女技工熊德琼熟练地操控自动开袋机,一件件开好袋的衣服组片源源不断地下线。
“真没想到,在会东也能用上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在苏州上班曾经用过绣花机的熊德琼开心地说,“在家门口用上先进的设备,不仅挣钱效率高,还能照顾家里人,真好。”
作为传统服饰企业,四川省行与思服饰有限公司完成技术升级后,裁剪由手工裁剪提升为电脑自动裁剪,从排版到裁片实行全智能化。原材料及成品入库出库由手工单提升为数字化仓储。缝纫设备由原来以单一的锁边机、缝纫机为主,各项专业机器设备为辅的生产设备组合,现增加了自动开袋机、自动模版机、电脑花样机、电脑全自动绣花机、自动拉腰机、松紧带拼接机等智能化,自动化设备、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合格率高。
“生产线数字化升级之后,公司的生产流程发生了根本改变,专业化和智能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工人经过培训后,产业技能大幅度提升,相同条件下技改带来生产效率提升40%。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400个工作岗位,相比原来提升4倍。产能达到300万件/年,公司的发展完全进入新赛道,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快速扩大。”行与思服饰有限公司厂长助理赵宗进说。
从手工操作进阶到全面数智化,行与思服饰的变化证明硬件智能化改造和软件集成应用的叠加,能全面提升此类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整个组织更新、流程再造和数字化导入,促使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两年,会东主动承接国家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战略部署、抢抓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市场先机,通过产业招商、精准招商、“一企一策”招商,目前,已引入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新型材料、轻工业等四类具有代表性的22个项目入驻小岔河特色产业园区。
会东以小岔河特色产业园为核心区块,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构建以制造业为主,新型材料生产、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物流仓储为辅的产业体系,引领全县工业、农业集约高效发展,将园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力争在“十五五”末实现入驻企业达到50户以上、新增就业岗位1000人以上、园区年产值突破50亿元以上的发展目标。
未来,在获得省级经开区正式批复后,会东将依托丰富的玄武岩、金红石(钛矿)、磷矿等优势矿产资源,采取“扩区调位”方式积极申报省级化工园区,将会东磷矿、金红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将园区打造成引领会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压舱石”要赢得发展主动权
“十四五”期间,会东以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以推动工业企业“小升规”工作为抓手,不断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截至目前,会东县规模以上工业由“十三五”末21户增长至32户,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1.14亿元。会东县推动金川磷化工安全、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2024年实现10亿元产值,清洁能源制造业实现零的突破,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
会东金川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李飚告诉记者,经历了智改数转后,公司2024年实现产值10.13亿元,完成税收5009.59万元,其中贡献县级税收2486万元,成为县域传统企业“智改数转”的样本案例。

“十四五”期间,会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先后成功创建州级众创空间1户、州级农业科技园区1户,建成会东县“科技云”服务中心、国际松露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促进产学研结合“成绩单”表现亮眼。
整体回头看来,值得肯定的是,会东工业经济以产业结构的完备性为“底盘”、先进性为“引擎”,能够在产业角逐中抢占价值链制高点,确保技术迭代与产业韧性,在县域经济大盘中“挑大梁”的同时,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的增长贡献者。
会东提出,将在“十五五”期间,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继续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到2030年,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合理,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主要技术装备更新和升级,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着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大力推进玄武岩、磷化工等产业链延伸,创建“绿色工厂”,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
到2030年,全县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家,建成企业技术中心2家以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力争实施5项左右的省州级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突破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5项,形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5项以上,形成5个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工业经济“压舱石”进一步赢得发展主动权。(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