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活力中国调研行·解码活力湖北 >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解码活力湖北|丹江口:科技护水筑生态屏障,水经济兴城树全国标杆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2025-09-05 18:07:41 作者:余惠玲 编辑:吴一良(见习) 责任编辑:杨玉

碧波浩渺、澄澈如镜的丹江口水库,承载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使命,是其核心水源地所在。8月29日,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湖北省丹江口市,实地见证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如何以科技为盾守护水质安全,以生态为基激活经济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特色之路。

丹江口水坝(丹姜璇 摄)

丹江口库区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岸线总长2313公里。由于库区范围广、岸线长,无法像小型水库那样实行封闭管理;同时水库消落区面积大,影响水质的因素复杂多样,单靠传统管护手段难以精准处置突发状况。为守住“不让污水入河库”的底线,近年来,丹江口库区构建起“空、天、地、水”全方位护水体系。

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丹姜璇 摄)

“无人机”正在进行监测作业。(丹姜璇 摄)

“您看,这是我们的‘空天地水’立体监测网,能实时掌握水库及周边的水质、水文、生态动态。”在丹江口市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综合股负责人余丹指着监测大屏幕介绍。近年来,丹江口市投入专项资金,搭建起覆盖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测、地面站点监测、水下传感器的全方位监测体系。这套系统如同为“一库好水”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确保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丹江口库区57条入库支沟平均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Ⅰ类天数超75%。

在守护好水资源的同时,丹江口更在“水经济”发展上做足文章。依托优质水资源,当地重点培育饮用水制造、生态渔业、文旅康养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从“护水”到“用水”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4年,丹江口市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80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今年1月—8月,全市规模以上饮用水生产企业年产能突破330万吨,“丹江口翘嘴鲌”等生态水产品年产值超10亿元;同期2月—8月,全市文旅接待游客量达952.16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丹江口孕育的武当蜜桔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柑桔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优质的水源与充足的蜜桔产量,吸引了不少企业落地扎根,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轻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丹姜璇 摄)

走进一轻食品公司产业园区的榨汁生产车间,一瓶瓶HPP柑桔汁经过分拣清洗、榨汁取汁、杀菌冷却等工序顺利下线,工人忙着装箱打包,智能化机械手则有序将产品搬运至运输车辆,生产线高效运转。“我们主打的HPP柑桔汁,原料全部采用丹江口本地蜜桔。目前丹江口近30万亩桔田年产量约30万吨,我们公司能消化当地1/3的蜜桔产量。”公司副总经理杨晓东介绍,蜜桔是丹江口的天然优势,未来企业还将探索桔皮、桔渣、桔油的深度应用,深耕蜜桔全产业链。与此同时,企业还带动了当地就业与增收,目前生产基地可提供100多个全职岗位,产业链上下游共创造2万多个就业机会,辐射带动2.8万户桔农和5000多户茶农稳定种植。

“既要让北方群众喝上放心水,也要让丹江口百姓吃上‘生态饭’。”丹江口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科技护水守住生态底线,到水经济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力带动民生增收,丹江口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理念。下一步,当地将持续深化“护水、兴水、富民”思路,推动水经济、柑桔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清澈的丹江水不仅滋养北方大地,更持续浇灌出富民强市的“幸福之花”,全力打造全国水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记者 余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