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调研在路上 > 农文旅赋能县域经济看陕西 >正文
汉阴出秦巴 山乡焕新颜 || 农文旅赋能县域经济看陕西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10-11 09:19:04 作者:李彦东 编辑:丛伯地

清晨的陕西省汉阴县漩涡镇,千亩梯田上滚滚稻浪翻涌,游客们在观景台上拍照留念;午后,平梁镇的驻村第一书记们通过网络直播将炕炕馍、富硒茶叶等当地特产销往全国;傍晚,双乳镇千亩荷塘畔,游客们漫步于生态步道,享受清凉。在汉阴县,山水田园与人文底蕴交融,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共生,不仅让乡村焕发新活力,更让每个人心中的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地处陕南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阴县,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度挖掘传统资源、推动三产联动发展、促进生态价值转化,让曾经闭塞的山区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打破壁垒凝聚发展合力

汉阴县创新的“三联”工作机制,即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成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汉阳镇以支部联建为纽带,依托“订单种植+市场收购”的发展模式,同时以镇属国企汉阴县汉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道地食品有限公司签订30万份“汉阳蒸盆子”产销合同为契机,将蒸盆子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以订单形式分类、分批下达给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计认购350万元。

产业联盟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路径,汉阴县组建同类型产业联盟61个、不同类型产业联盟13个,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141个,发展蚕桑、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6.89万亩。

汉阴县践行“森林四库”理念,坚持“蓄水于林”“聚财于林”“存粮于林”“固碳于林”,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依托69.5%的森林覆盖率,汉阴县创新打造“林下经济+森林粮库”发展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林下产业总值突破4亿元,带动6万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汉阴县林下养鸡规模达212万羽,林蜂养殖超2.5万箱,林下禽蛋、蜂蜜等“森林粮食”产品年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

数字赋能传统资源变现

“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现在为大家展示的是汉阴特色产品炕炕馍,其制作技艺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日前,平梁镇酒店村驻村第一书记熊劲骐变身汉阴好物“推荐官”,对着镜头向各地的网友熟练讲解着当地特产。

汉阴县打造“政府搭台+国企运营+第一书记代言”模式,16名驻村第一书记集中推广炕炕馍、富硒茶叶、腊肠等20款汉阴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打造差异化竞争力,汉阴县深挖地域饮食文化符号,将文化历史、地方人文特色、特产故事融入直播场景。数字电商直播带货的发展,使驻村第一书记能够积极发挥“组团服务”力量,帮扶各镇村在产品升级、选品对接等环节更为规范,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多元活动推进全域旅游

汉阴县以花为媒,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引导农户连片种植油菜,既保障粮油生产,又形成规模景观,形成“春赏花、夏收籽”的产业链。

漩涡镇将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锚定“吴家花屋”这一清代古建筑群,投入专项资金完成主体修缮,复原雕花窗棂、天井院落等历史风貌,并植入民俗展览、非遗体验等业态,同步开发“古建研学+农事体验”一日游产品。在旅游旺季,漩涡镇推出“凤堰梯田音乐会”“梯田喜事——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丰富游客体验。

今年6月起,汉阴县举行2025年荷香旅游季文旅系列活动,包括“荷”风探秘·“莲”润初心主题研学教育活动、“乡村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系列演出活动、“潮盒炸街,文创乐购”荷花集市等,将持续到9月底。一场场活动为汉阴“以荷为媒,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加上了生动注脚,进一步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是汉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寻求搬迁社区后扶发展新路径,紫云南郡社区探索出“1+6”区域化发展联盟模式,与相邻的6个村联建结成对子,整合资源建成农业园区、社区工厂,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紫云南郡社区坚持产业联盟,引领联建的6个村发展1200亩富硒大棚蔬菜产业园,累计销售额超70万元;建设手工编织产业园,招引4家企业入驻,开发产品40余种,实现年产值1140万元。

人居环境改善也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城关镇30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在城关镇中堰村,由百年老屋改造的“半日闲舍”民宿独具特色,满是农耕气息的食宿条件让游客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季节游到四季游,汉阴县的农文旅融合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本报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