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赏大熊猫的游客纷纷拍摄短视频,快乐分享“国宝”憨态;在曲尺坊木工学堂里,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天汉工匠”戴朝禧向中外游客展示、讲解榫卯木工;山民们熟练地打包发货,山茱萸、土蜂蜜、板栗、天麻等销往各地……这些都是“静美佛坪、熊猫家园”陕西省佛坪县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画笔,在秦岭山水间绘就的农文旅融合美丽画卷。佛坪县正以三产联动激活发展动能,加速生态价值变现,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佛坪实践”。
传统资源创新变现
佛坪县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山茱萸、蜂蜜、天麻等品质上乘,然而,过去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这些优质特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尤其是在中央网信办帮扶下,佛坪县的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华丽转身”和“深山突围”。
佛坪县全新打造的“佛坪臻品”区域公共品牌,整合了当地特色农产品,通过统一包装设计、质量把控和品牌营销,让菌汤包、老树核桃、秦岭蜂蜜等成为“爆款”,年销售额超200万元。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从2016年的28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700万元,净增67.9%,今年1月—8月已达3467万元。
在佛坪县,非遗通过创新演绎,也与市场成功对接。佛坪县有地蹦子、佛坪三香等传统手工艺,过去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多在乡村和家族内部传承,缺乏更广阔的市场和展示平台。佛坪县通过申报非遗、非遗过大年民俗游演、建设非遗展室、打造工作室、制作和开发产品等形式,推动山茱萸炮制技艺工坊、榫卯技艺工坊创建为省级非遗工坊,佛坪老月饼制作技艺入选汉中市第8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以来举办非遗表演活动30余场次。
在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白天游客如织,傍晚草地音乐节的旋律响起,小吃摊前人们乐享美食,在这里能经常欣赏到榫卯木工等非遗表演和展示。“打铁花”表演尤为引人注目,工匠将滚烫的铁汁击向夜空,万千火花坠落美如烟花,引得游客阵阵欢呼。融合了非遗的特色文化活动不仅成为当地旅游的亮点,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的发展。
产业联动破解难题
佛坪县立足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构建多元产业体系。陈家坝镇秦地南生态渔业产业园区以冷水鱼养殖为特色,打造了集养殖、加工、销售、餐饮、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产业链。园区养殖鲟鱼30余万尾,年产鲟鱼200余吨,不仅供应国内市场,更远销东南亚,是陕西省首个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
随着西成高铁开通,全县客流量大幅增加,熊猫谷景区、沙窝村、秦岭佛坪大熊猫救护繁育研究基地等游人如织,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袁家庄街道两旁餐馆林立,各种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其中以山野菜、土猪肉、冷水鱼等为原料的农家菜备受游客青睐。在长角坝镇沙窝村,携程度假农庄佛坪店店长蒋辉开心地说:“20套民宿常常在半个月前就预订一空,特别是节假日预订更火爆,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2万元。”
佛坪县还新增了多条旅游公交线路,开通景区直通车,更换了一批共享单车,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置了特色农产品销售点、非遗文创产品店,实现了旅游与农业、文化产业的无缝对接。
生态价值转化升级
作为秦岭核心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县,佛坪县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良性互动,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熊猫谷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与静谧幽深的自然山水、原始森林相映成趣,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佛坪县森林覆盖率达91.19%,大熊猫等“秦岭四宝”齐聚,今年1月—7月,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211天、优良率99.5%。佛坪县积极探索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林麝养殖等林下经济,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群众收入,近年来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亿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佛坪县还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在城乡建设酒店、民宿、农家乐100多家,带动1300多人就业。
佛坪县“看大熊猫·赏山茱萸”春季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旅游线路,“熊猫家园、冬游秦岭”之旅入选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陕西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线路”入选国家级特色旅游生态线路。今年1月—7月,佛坪县累计接待游客量、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1.07%、42.86%。(本报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邸良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