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新闻导航

善举成习惯 文明变共识

——陕西省石泉县擦亮好人城市底色
2025年11月27日 版次:03

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陕西省石泉县,有这样一串温暖的数字:3.1万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21%,836名好人典型遍布城乡,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当“好人”从个体标签成为城市底色,当孝义善举从传统美德化作发展动能,这座山水小城究竟藏着怎样的“文明密码”?

好人文化扎下根

“以前觉得好人离我们很远,直到看到陈永兵用烧伤的手养羊脱贫,还帮着邻里致富,才知道好人就在身边。”在池河镇西苑社区,居民口中的陈永兵是“陕西好人”,更是当地培育好人文化的生动注脚。

石泉县的文明实践,始于一套全链条培育机制。十几年前,当地就创新建立“发现、宣传、褒奖、争当”好人四大机制,组建由党政干部、媒体记者、乡贤能人组成的“星探专班”,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挖掘典型。从乡邮员赵明翠划船送件,到残奥冠军夏江波泳池夺金,这些闪闪发光的故事,通过“道德讲堂”“网上展馆”走进千家万户,更被编成汉调二黄、花鼓戏在城乡巡演,让“学好人”有了具象样本。

更关键的是“礼遇厚待”让好人有“好报”。石泉县文明办牵头联合多部门建立生活保障机制,为困难道德模范解决住房、就业难题;设立“诚信红黑榜”,让守信者在政务服务、市场经营中享受便利,道德成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志愿服务常态化

“大爷,您看这张照片拍得咋样?”重阳节前夕,石泉县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又一次带着相机走进山村和敬老院,免费为老人拍照。这项“留住微笑,公益圆梦”活动,已坚持十年,定格了2700多位老人的幸福瞬间。

连日来,石泉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开展河岸卫生整治,确保河道畅通、岸净景美,以实际行动守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清理河道垃圾早已成为石泉全民参与的自觉行动,每次洪水过后,汉江两岸总能看到党员干部、村民、志愿者携手行动的身影。

在石泉县,志愿服务早已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常态长效”。全县构建起县、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187支服务队围绕“一老一小”需求,推出“团团义剪”“美丽妈妈团”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针对留守老人,当地创新“三色管理”,绿色“关心户”每半月走访,黄色“关怀户”每周上门,红色“关注户”重点跟踪,5000多位老人都有志愿者结成服务“对子”。

更妙的是“志愿服务+”的融合思维。在秦巴老街文化集市,志愿者既是文化讲解员,也是游客引导员;在明星村醉美桑海,“跟着非遗去旅行”线路里,志愿者带着游客体验蚕桑文化,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持续增收。志愿服务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是串联起文化、旅游、民生的纽带,让“做好事”与“促发展”同频共振。

孝义传承促发展

走进石泉县城老街,沉浸式文化体验场里游人如织。这个由“泉民文化大集市”有机串联的景点,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这背后是石泉县“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巧思。

当地把孝义文化植入城乡肌理,打造孝义主题街区、家风家教公园,在机关开展“五优干部”评选,在校园推行“孝义微播报”,在企业倡导“五爱活动”,让“大孝爱国、中孝爱社会、小孝爱家庭”的理念融入日常。更将孝义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绑定,推出“鬼谷子文化论坛”“汉水庖汤会”等活动,开发“孝义研学”线路,让游客在感受生态之美的同时,体悟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石泉县累计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9.08亿元;今年省级旅居养老试点落地后,孝义文化加持的康养服务,正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旅居,前三季度累计接待游客648.9万人次,同比增长18.74%。“石泉好人多”凸显的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如今在石泉,邻里不和的少了、团结友爱的多了,偷懒耍滑的少了、敬业奉献的多了,见利忘义的少了、诚实守信的多了……这些变化都是对好人文化最好的诠释。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接力,再到一座城的践行,石泉县的探索证明,当文明成为共识,当善举成为习惯,就能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许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