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新闻导航
辽宁建平以数字农业为引领打造杂粮全产业链条——

让土特产身价倍增

2025年11月27日 版次:05

辽宁省建平县作为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杂粮主产区,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杂粮产业实现从单一分散种植向全产业链融合升级,近300万亩耕地上,“中国杂粮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加闪亮。

让杂粮长得好

近年来,建平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引进、培育优质高产杂粮新品种,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数量从几十个跃升至今年的160余个。

“不久前收割的这片地,种的是新引进的‘天粟7号’,抗除草剂,省工省力。”朱碌科镇种植大户王海丰笑着说。他口中的“天粟7号”是建平县引进的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填补了当地谷子化控间苗技术的空白。此外,建平县农业推广中心研究的“谷子覆膜机械穴播创新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荣获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一等奖。如今,建平杂粮良种覆盖率高达98%,为产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智能农机重塑生产场景,北斗导航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让拖拉机化身“智慧铁牛”,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将作业时间从每天8小时延长至24小时。不仅如此,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监测、智能水肥灌溉等先进技术也已在建平试点使用。

辽西丘陵,十年九旱,曾经重度制约建平农业的发展。如今,一张由84万亩膜下滴灌田织就的“巨网”,改写了这里的农业叙事。秋收过后,朱碌科镇的一片示范区里,埋设于地下的滴灌带已完成这一季的使命。农民窦广杰介绍:“这地底下看不见的‘毛细血管’——滴灌带,可是今年丰收的大功臣。”这套“水井+主管道+滴灌带”的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让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喝”得精准、“吃”得均衡,更让秋收后的土壤不板结、地力更饱满,为来年春播蓄足了后劲。

让杂粮身价增

2006年,建平县在朱碌科镇建立起大型杂粮批发市场和杂粮工业园区,吸引了建平县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开启了建平杂粮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之路。朱碌科杂粮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000亩、总投资2.15亿元,集科研、生产、加工、电商、物流、交易于一体,现已落地企业43家,拥有注册品牌16个,带动1.2万户农户。

走进建平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建平县永乐食品厂的生产车间,红小豆经过多道工序,变身成为香甜细腻的豆沙馅,身价陡增;隔壁的建平县辛氏米业加工厂的车间里,小米经过低温烘焙、超微粉碎,成了即食营养米粉、小米粉。建平县辛氏米业加工厂负责人辛向军介绍,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精深加工之路,让建平杂粮实现了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增值。

杂粮集群化发展还催生了完善的配套产业,包装印刷、冷链物流、检测服务等企业环环相扣,形成了“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的闭环,产业韧性不断增强。

让杂粮“走”得远

建平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以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京东、淘宝等平台销售业绩斐然。2024年,建平杂粮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亿元,销售近5万吨,创下了29.5小时内销售50吨朱碌科有机小米的纪录,累计线上销售黄小米超过7500吨。部分优质产品更是远销东亚和欧美等地区,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为巩固电商优势,建平县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培养本土电商人才。

建平县以节庆搭台,唱响品牌“最强音”。自2021年首届建平杂粮节举办以来,这一节庆活动已从单纯的“丰收庆典”升级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形成了“以节促产、以产兴节”的良性循环。

建平县还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用好红山文化资源,将杂粮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开发杂粮文化体验园、杂粮美食节、杂粮手工制作等项目;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推出研学旅行,让学生们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正在规划一条‘杂粮之乡文化体验游’线路,让游客不仅能看红山文化,还能参观现代化加工车间,磨一碗小米面,尝一尝杂粮宴。”建平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陈原说。

如今,建平县正以数字农业为引领,着力打造集品种研发、品牌创建、示范生产、精深加工、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随着“建平小米”“建平红小豆”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声名远播,建平将杂粮产业从地方“土特产”锻造成闪耀的“金名片”,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本报记者 王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