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室外寒意渐浓,吉林省通榆县的两处家庭农场温室大棚内却暖意融融、生机盎然。依托科学种植与精准管理,这里的棚膜经济结出丰硕成果,不仅推动特色果蔬抢先上市,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在通榆县延会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内,6000多株草莓番茄长势旺盛,藤蔓上挂满或红或绿的果实,散发出浓郁的番茄清香。
“今年我们采取‘早种+多留’的双重策略,既延长了采收周期,又避开了夏季番茄集中上市的高峰,使消费者在秋冬之交就能品尝到新鲜的草莓番茄,同时也为农场带来可观收益。”通榆县延会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丽香介绍,按每株产果2斤至3斤估算,本季草莓番茄预计可为农场创造纯收入4万余元。
这种瞄准市场空档、做优特色品种的种植模式,不仅盘活了温室大棚资源,也提升了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为乡村产业增收提供了有效示范。
与此同时,通榆县硕果巨丰家庭农场的棚膜果蔬也迎来丰收。农场内,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草莓番茄挂满枝头、红心火龙果色泽鲜艳、台湾枣长势茁壮。这些优质产品不但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采摘体验,同时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作为当地棚膜经济发展的标杆,通榆县硕果巨丰家庭农场近年来持续深耕特色水果种植,以科学管理和精准培育打造“四季果园”。目前,农场11个种植大棚涵盖多个优质品种,并创新实施“一季种植、四季收益”的运营模式。此外,农场常年吸纳当地十余名村民务工,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通榆县延会家庭农场的错峰种植,到通榆县硕果巨丰家庭农场的四季运营,通榆县的家庭农场正以棚膜经济为依托,通过创新种植模式、优化品种结构和拓宽销售渠道,既提升了自身效益,也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如今,这些温室大棚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增收棚”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棚”,在秋冬时节续写着乡村发展的生动篇章。
本报记者 王天武 通讯员 李桂华 张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