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新闻导航

昔日煤城变绿城

2025年11月27日 版次:11

行走在辽宁省北票市,柏油路平坦笔直,两旁绿树成荫;山体公园里,老人悠闲散步,孩童玩耍欢笑;河畔的亲水步道上,人影绰绰,鸥鸟翔集。这背后,是北票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艰辛探索与卓越实践,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人”的绿色宜居新城正在崛起。

从“生态伤疤”到“城市绿肺”

“百年煤城”北票,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欠账。北票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转型发展必须从修复生态入手,秉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的系统理念,全面开启了系统治理的生态攻坚。

治理废弃矿山,是生态修复中难啃的“硬骨头”。工程技术人员针对破损岩体,进行精细的清除修整,通过削坡减荷、场地平整等专业操作,消除了潜在安全隐患,随后采用“梯田模式”推进客土复绿。

目前,北票市已成功利用城区废弃矿山改建3处生态公园和46处口袋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9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03平方米。其中,山体公园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对28.19公顷区域的综合整治,使之蜕变为集硬化铺装、景观绿化、灯光水景、观光平台和体育运动场地于一体的城市山体公园。

同时,北票市对大凌河、牤牛河等多条河道展开了全面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堤防填筑等举措,累计治理河长132公里;打造“大黑山—东官河—凉水河—天鹅湖”生态经济景观带,并实施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水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河域水质大幅提升,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其中,白石水库周边湿地已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觅食地,带动了观鸟旅游产业的兴起。

从“功能滞后”到“宜居宜业”

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北票市曾一度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不足等“城市病”的困扰。北票市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

针对道路问题,北票市新铺改造城市主街道25条,整改油路罩面5.1万平方米,改造人行道6.3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3.6千米,打通了铁路拦截的5条“断头路”,基本建成了“八纵十横”的城市路网骨架;施划停车位1.23万余个,有效规范了静态交通秩序。

北票市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2024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80%以上;加快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对13个老旧小区实施了楼本体和基础设施配套改造;铺设各类管网156公里,新建公共卫生间12座。

面对“垃圾处理难”问题,北票市推行“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精细化原则,推出了城市生活垃圾转运新模式,投入使用18台垃圾压缩转运车,取消二级垃圾点114个,在社区投入5000个分类垃圾箱,还实现了从传统垃圾填埋到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的转变。

北票市强化城市设计和精确规划,致力于打造精品街路、精品公园、精品建筑。2024年启动的10项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4万平方米,新建电厂小区、建设桥南侧口袋公园2处,推动铁路文化公园、“国球进公园”等项目落地。

从“面子”亮丽到“里子”丰厚

北票市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实现从外在环境的“面子”亮丽到人民生活的“里子”丰厚。

北票市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推出党委和政府常态化调度、逐级包保、督导考核、“红黑榜”约谈等8项长效机制。在农村垃圾治理上,北票市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改造108户,整治率达到100%;完成草原生态修复3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6万亩,打造花海景观带13万平方米。

北票市还建立完善的群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高标准实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充分听取民意;通过推广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有效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积极推广“门前五包”、群众认领等方式,确保了各项工程建成后有人管、长受益。

同时,北票市将民生保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完成适老化改造283户;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0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和5.6%,发放社会保障和救助资金高达10.5亿元,惠及城乡群众7.5万人;提供1.35万余次帮代办服务,切实解决急难愁盼。

如今的北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人更幸福,不仅重塑了城市形象,更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本报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孙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