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县委书记谈高质量发展 > 署名文章 >正文
县委书记谈高质量发展 | 徐明良:勇立县域高质量发展潮头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10-24 08:48:32 编辑:刘炎炎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南濒钱塘江,奔腾不息的钱江潮铸就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

海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三个再”“五个更”目标要求,深入践行“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聚焦短板弱项再突破、优势领域再提升、经济民生发展再上新台阶,重点在产业全面跃升、创新全链贯通、城乡全域富美上勇当弄潮儿,争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示范表率,努力实现更充分、更全面、更先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勇当产业跃升弄潮儿,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引擎。海宁既能做精织布、裁衣、绣花的“细活”,也能干好高精尖的“硬活”,因地制宜培育时尚产业、光伏新能源2个千亿规模,泛半导体、储能、新材料、高端装备4个500亿规模,生命健康1个百亿规模的“241”制造业集群,走出一条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召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以鼓励设备更新、“两化”改造、品牌设计等为重点出台“33条”举措,带领皮革、经编、家纺等八大传统优势行业企业家发出“重塑新辉煌”的动员令。加快新兴产业“生根成林”,健全一个产业规划、一组产业基金、一张招商地图等“8个一”产业培育模式,建设智能光伏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开展光伏规模化开发三年行动,打造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装备等产业园,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达951亿元。提供营商环境“阳光雨露”,坚持“企业为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企呼我应”平台,创新“多评合一”“综合查一次”等改革,实行“链长+链主”制,市领导担任“链长”,携手“链主”企业联动开展强链补链、协同创新、出海拓市,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精准化衍生服务。

勇当创新发展弄潮儿,澎湃教科人一体新动能。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之一,海宁紧抓国家战略机遇,推进教科人协同贯通,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打造国际教育合作样板地,创新“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和“留学中国”品牌,以浙大长三角未来技术研究院(鹃湖实验室)为龙头,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打通“大学+科技+产业”创新资源国际链,实现“名城名校”共融互促。打造企业创新策源地,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行动,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新产品立项数连续5年列全省县市区第一。搭建216台、总价值超2亿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库,向全社会开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打造人才向往集聚地,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开展“战略人才方阵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等行动,创新“民资+海智”市场化引才模式,设置外国人来华“一件事”专窗,设立“海宁工匠日”,全市技能人才达19.89万人。

勇当城乡融合弄潮儿,绘就全市域富美新图景。把融杭接沪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嘉兴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杭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等平台,建成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放大与杭同城效应。让城乡均衡的共富特征鲜明起来,实施八轮“强村富民”计划,创新强村公司、飞地抱团、乡村运营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10万农民变股民”、农业标准厂房、共富体项目建设等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千名青年返乡创业,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实现全覆盖。将全域文明的精神风貌弘扬开来,定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先行地,构建“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践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韧性治理的“西山经验”和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博儒桥村“四共四筹”共富模式,开展“村潮”群众性文体活动,激发海宁人“爱拼才会赢”的时代激情。

潮起海宁、自然所赐,勇立潮头、人力所为。海宁将以“勇敢立潮头、永远立潮头”的精气神,持续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不断掀起县域高质量新浪潮。(浙江省海宁市委书记 徐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