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面积980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辖9镇、3乡、3个街道。相对于北方多数县城来讲,高平地盘较小,人口相对集中,人口密度排山西全省第7,走城乡融合发展这条路有基础、有条件,也符合发展实际,符合老百姓的期盼。
近年来,高平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做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两篇文章,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城乡布局一体规划。乡村振兴不能就城说城、就乡说乡、就村说村,只能走一条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路子。高平市把城和乡作为一个整体,加快构建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两翼协同、三区联动的县域内城乡融合“五大布局”。
交通网络一体拓展。高平市加快路网建设,畅通城乡循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同时,建成395公里“四好农村路”,市区公交免费,一元公交通乡村,被命名为全国建设示范县。随着2024年二广高速神农互通建成通车,全市形成“东西南北中”5个高速路口,所有乡镇实现15分钟进市区、15分钟上高速。
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从2018年开始,高平市连续制定了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实施“6+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看不见的地下管网入手,将集中供水、供暖、供气、污水的市政大管网接到了乡村,60%的村完成供排污一体化改造,集中供暖覆盖全市70%的群众,城乡居民用气实现“同城同价”,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让农村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公共服务一体覆盖。高平市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配套服务,增强县城承载力,聚焦教育、医疗两大刚需,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下基层”。在市区北边、南边和高铁新区、开发区,新建了七中、八中、九中、十中等四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以及5所幼儿园,可容纳1.2万名学生;把心血管医院建在了最北边的神农镇,把第二人民医院建在了最南边的河西镇,推进市人民医院改扩建,新增了650张床位,让孩子们就近上好学,老百姓就近看好病。配套建设市福利中心、乡镇养老院、农村日间照料中心,高标准建成市殡仪馆,加快打造城乡共享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让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特色产业一体发展。高平是闻名全国的“生猪之乡”“黄梨之乡”,近年来,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全市域谋划布局特优农业和文旅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了白色的猪、黄色的梨、红色的薯、绿色的菜、彩色的潞绸的“五彩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生猪出栏105万头、山西全省第一,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全国农业“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山西全省惟一;高平大黄梨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春耕秋实红薯种植基地获评“中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直供超市、直供小区。
要素保障一体供给。高平市紧紧抓住城乡要素流通这个“牛鼻子”,推动城市生活资源向乡村流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利生活。供销超市、红旗超市覆盖所有乡镇,商品一体配送、同质同价。农村实现寄递物流全覆盖,一站式农产品交易中心——农商智慧城,让农产品卖得出、运得出。随着奥特莱斯落地高平、京东(二广)智慧物流港开园运营,将进一步形成15分钟便民商圈,在刺激消费的同时,也促进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
基层治理一体赋能。高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深化“五治”融合,探索形成“1+6+1”城乡一体化治理高平模式。第一个“1”是“党建引领、一套机制抓统筹”,落实“四包四联”机制,党政班子一起抓、部门乡镇一起干。“6”是“一张清单管权责”“一张网格管治理”“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标准管物业”“一个体系管应急”“一个终端管服务”。第二个1是“接诉即办、一个中心抓调度”,在山西省率先开展“接诉即办”改革,建立起市、乡、村三级指挥平台,乡村能解决的自行解决,超出职责范围的,街乡“吹哨”,市级“调度”,部门“报到”,形成合力一起干,改革以来共受理各类诉求12664件,解决率92%、满意率98%。
县一级身处基层,直接面向群众,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高平将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不断把老百姓期盼的事变成政府要干的事,把政府干成的事变成老百姓叫好的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高平篇章!(山西省高平市委书记 原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