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地方法人银行如何走好发展普惠金融之路
放大 缩小

地方法人银行如何生存与发展,监管部门给出了明确答案。5月20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通气会上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路径。做好普惠金融,是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运行发展的必要途径,也应当是长远的战略方向。

近年来,银保监会不断出台举措,对地方法人银行进行分类指导,促其回归本源,坚守定位,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监管政策的指导下,目前我国已形成地方法人银行与政策性、大中型银行共同构成相互补充、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六稳”“六保”、服务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型贷款余额达到11.96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51%,涉农贷款达到18.0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9.5%。由此可见,地方法人银行是普惠金融的支柱力量。

与此同时,实践也充分证明,真正坚守定位、专注主业,深耕本地市场,走普惠金融之路的地方法人银行,不但自身业务结构得到优化,也为其稳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为防控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走普惠金融之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这就为银行,尤其是地方法人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指明了方向。地方法人银行要发挥中坚力量,突出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支持稳就业、稳增长,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

走普惠金融之路是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地方法人银行体量相对较小,经营水平、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并且人才有限,对外地市场及客户缺乏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杜绝跨区域经营,避免盲目扩张,将更多信贷资源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有助于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深耕本地客户,做深做透本地市场。这既是促进业务长足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归服务当地经济的职责担当。

走普惠金融之路也有利于防控风险。地方法人银行资本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如果在信贷投放上一味追求大客户,不但受到资本金的制约,而且一旦大客户贷款出现风险,就会对银行的正常经营造成重创,甚至威胁到自身生存。而普惠金融贷款额度小、风险分散,是防控风险的最佳选择。

既然如此,地方法人银行就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努力提升发展普惠金融质效,走好发展普惠金融之路。

一方面,要将发展普惠金融纳入银行发展战略之中,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地方法人银行要坚守定位,扎根基层,扎根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群众生活。要围绕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提升现代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要解决好新市民金融需求,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地方法人银行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内部机构建设、绩效考核、内部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要求,消除基层网点和信贷人员对问责的顾虑,提高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发展普惠金融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地方法人银行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农村“三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拓展首贷户,提升信用贷款占比,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让普惠金融更加普惠大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融入地方政府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政府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审贷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防控普惠金融风险。

李凤文